《内经图》创制时间考
刘直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
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
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
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
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
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
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
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
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
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
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
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
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
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
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
《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在此一提,內修者應循序漸晉,腳踏實地,從下而上,由下丹田而修起,打好根基,不可好高騖遠,自以為是;所以內經圖亦以「鐵牛耕地種金錢」為起始。
內修者更應三省自身,道善二途勇為,積功立德,將功補過,消弭業障人人皆有,大小有別,內修自然遂順,通關展竅,所謂「內外咸通」是也。
若然一志不怠,真誠感動上天,得仙真佛聖之助,何愁道之不成哉?
刻石兒童把貫串
"調心"是內修必經之路,蓋心為人身之主使,統領精氣神;心之所向,精氣神即隨之。
譬如心中想著某事物,人身之精即感受其事物,產生精結,猶如攝影時,攝影膠卷菲林中之感光粒子,因感光而著於物相,記留於底片之中。
精有感則神必應之,譬如在閱讀文章之時,眼睛雖看著精感文字,心中卻在了解及思索神應文意。
精感與神應皆用氣能量,而受役於心。
所以內修精氣神務必修心;可惜人心不羈,機巧難馭,如孩童之滋事好動、言行無忌,是故內經圖以"兒童"比喻人心。
古時為了紀錄重要事情,多以刻石為記,易於注目及保存,古文化遺跡之中,多有石刻;故又以刻石來比喻人心之"記憶"或"前識"。
圖中刻石兒童所站者,即"絳宮"約在兩乳連線之中是也,絳宮即心宮為氣機之樞紐,亦為養丹之地,修真有以絳宮為中丹田。
上清道尊與北斗星君臨壇,所默授之丹法,乃丹結絳宮之法丹法萬千。
呂純陽師尊有云:『男女金丹地不同,陰陽一理實相通』辛巳年七月廿二日乩文,與絳宮也有關連:男子養丹,初在下丹田,無何不妥;但女子因生理不同,養丹之地,須上移至絳宮,以避月事之損。
修真對修心之要求如何呢?
是否應制心於不動?
或是心無所想,空空如也?
圖中之刻石兒童,正在把石子貫串成"北斗七星"之排列,暗喻將"人心"串合"天心"。
北斗真經有云:『世間一切帝王宰輔,貴賤眾生,四象五行,含靈蠢動,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
蓋天中之北斗,無情無思,主張年命,統領乾坤:斗柄所指,天心所向,萬物所依,冬至正子時指正北,夏至正子時指正南。
人身亦有南北焉,若以一次煉功比一周天,人心如北斗,心中所發皆合天,則天人合發,萬化定基矣!
《内经图》解-王力平
“内经图”解决的秘诀是关和窍。
背后闯三关过九到窍为暗中之窍。
一旦气串动到这些部位时,就要注意了。
三关为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尾闾关在脊背的尽头之处,有七个骨节,七个穴位。
们练的就是这七个穴位的通道,其内关通内肾,一男一女。
内肾为藏精孵卵之地。
上行一条髓道,髓道过去叫河车、黄河,也叫漕渓,上通到泥丸,此阳气上升之路。
直到第七节与内肾相对之处,谓之夹脊关。
一旦气到夹脊关,一旦气在两肾中间停留不动,这时要用急火烧。
要看看时辰,什么时候要吸长,什么时候要呼短,什么时候腹腔要往里去,要进风,要想办法鼓风,现在叫巽风。
夹脊关再往上,上到脑后灵风之穴,就到玉枕关。
炼丹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将这三关把握住。
把握住三关后,才能通过三关到泥九,再往下降,变玉液还丹为金液还丹。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结合起来练就比较方便了,前面拉动的三条线,正好是身后的三个关。
人的前身有三田。
上田叫泥丸,也叫华池,第一个华他、上华池,方园一寸二,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
从眉心往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
洞房内坐一位白头老人把关,看你能不能进去。
练到进气二寸时,人头上戴一个箍,箍叫罗台,这时人很难受。
如果不练功,也不想它,就会功弃重来,没有了,又下去了。
这时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两点力的平衡,即想办法犁出中田。
一定要闭眼做,肝开窍于目,睁眼就是阳神之漏,桌就不能从肾升到肝上来。
眉心往下向口行,有两穴,是暗窍,就是一个人两手托住的两个穴,在腭上,即鼻子上。
过去把鼻梁上的两穴叫金桥,也叫上鹊桥。
封上鹊桥必须用鼻夹。
舌下两穴要开开,开开后下通气管喉咙喉为十二节,叫重楼,可进食进气,又可通向胃肠。
气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窍比较多。
肺窍一般都叫金,液体气体都从这里出来,可以出现一些气体,医生说还可以出现一点液体。
液体怎么出来的,还没弄清。
心上有一窍,就是图上坐的一个小人,小人上有一窍,也是暗窍,名回绛宫,是金公、黄婆约会、龙虎交会的地方。
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黄庭宫,为中田,方圆一寸二,是藏炁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
故曰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到肾是八寸四分。
脐门内有一个生门,内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行走之处。
这时男女要分开练,女同志没有外肾,气门有一窍通到卵巢。
男的要提肾,女的要收腹。
脐后肾前有一穴叫炁海,方园一寸二,里面有华池,古人称为下田,是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这里是炉,炉是倒放的,鼎在上,炉在下,放日:逆行成仙,顺行成人。
再往下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向下一窍通尾闾,尾闾的中间为玄关,此为无中生有之处。
玄关也要火烧,火不烧玄关不开,练功练到精满炁足时它就自然产生一种炁了,玄关自开,就可以炼成金丹三穴。
这时要注意流量的变化和下鹊桥的变化。
下鹊桥的下窍、整个小腹部叫坎宫:为肾位,外肾外阴而内阳,中藏元气,为命、铅、虎、吞穴是也。
坤炉就设在脐后尾闾前。
下鹊桥尾闾处有几个穴位,有谷道,是阴窍,是虚的,可以出气出食的穴位。
前面有前阴穴,是内阴外阳。
这两个穴位必须搭通,搭一个桥,就是靠会阴穴。
所以告诉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阴。
底穴封住,人可以养生长寿。
现在练功想办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谷道,封住下三阴,即生死之根,叫身根不漏;二、用鼻夹夹住鼻窍,夹住上鹊桥之穴,叫鼻根不漏;三、耳不听外物,叫耳根不漏;四、吻齿相合,舌顶上腭,舌根不漏;五、闭目,回光返眼,自然不动,眼根不漏;六、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意根不漏,这是最难练的。
六根不漏才能采药、炼丹。
炼丹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坐。
老年人体弱多病,最好不要炼丹。
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动之景。
有人感到震动就属六根震动之例,有三十六动,三十六个真人,三部八景。
六根震动现象摘自“灵宝经”:神主气,用神控制自己的气路;气育神,气养育着神,气足了神才能旺,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养至神炁真皈大定,混为一体,结成金丹大药。
一震,脐下至外阴上,小腹发热,会引起全身发烧,震动得厉害。
这时一定要封住下三窍,搭住下鹊桥,不使热感缓解了,一变凉,马上把意念转入到舌下两窍;二震,两肾烫,急热,意念要转到脐下;三震,两眼内吐光,流泪;四震,耳后生风,要注意两个***的变化,女的注意卵巢的变化,做到雌龙退回阴府;男的注意外肾的变化,做到龟头回缩,缩到腹腔里去,这时开始练丹;五震,脑中鹫鸣,震动,身体发抖,受不了。
这时要运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低过脐下。
卯酉周天就是肾、肝、心、胃、肺相转;六震,鼻根震动,流的不是鼻涕,根似水,要让它流空,流空以后上鼻夹。
上鹊桥有两穴,要看到鼻孔内的两穴。
六震正符合咱们的练功过程,已经开始有小药了。
从内经图和修真图里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什么病,练功之前有什么病,练功之后病情有什么变化。
还可看出一个人练功练到什么程度,练得好坏。
道家讲看问题应当跳出界外,要客观地对待事物,从旁观来观察事物,聪明难,糊涂更难。
修炼“引仙法”应当难得糊涂,少管闲事,要跳出私利因子,处理好家庭事物,方能练好功。
经络总则:手之三明,从藏走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到足;足之三明,从足走到腹。
此为大周天走向,从藏开始,从肺经~大肠经~胃经~牌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做功时哪个经络抖动,哪个经络就开了,看看与哪个脏腑有关系。
第一个开通的都是肺经。
十二经络转后一闭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脉才开通,小周天这才开始运行。
十二经络闭死后,练功是热在转,将会是另一个景象。
李经纬《内经图》释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
《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
《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
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
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
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
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
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
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
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
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
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
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
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
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漿下十二层楼至黄庭,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
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
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
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
《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
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
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
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
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