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
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
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
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
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右脉微弱,气陷。
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
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
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
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