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介绍

1、合谷:、虎口所在,面口合谷收,关系人体的气化功能,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

2、委中:、在膕窝中央正中,凉血泻热,舒筋活络、配命门,肾俞,志室治肾亏腰痛,“腰背委中求”

3、列缺:、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挠骨茎突上,指尖下凹处。
八脉交会穴之一,宣肺疏风,清热解表,通经活络,调理任脉。
“头项寻列缺”

4、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

5、頰车:一身血脉条直,唯頰车十二经脉上下走汇,屈曲交互,以致壅积,頰车,耳门上下之钩骨也。
此处一通,内外上下皆无滞涩矣。

滋阴补肾

1、阴谷:下肢后侧膕内两筋内陷处

2、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3、复溜:太溪上直二寸

4、照海:足内裸下一寸、八脉交会穴之一,主一身左右之阴气,由于肾之阴液,上养咽喉,开窍于舌,故凡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补本穴能益水泻火,可清咽养目。

5、关元:脐下三寸、

6、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

7、肾俞:调补肾气,通利腰背

8、三阴交:内裸尖上三寸,胫骨内侧后取穴。
调脾胃,益肝肾

9、腰眼:肾俞下三寸,腰两侧凹陷之中,补肾壮腰

10、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
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

11、命门

12、阴郄: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
滋阴养血,固表安神,治阴亏火旺导致的多汗

13、会阴:调经强肾

14、涌泉

咽喉肿痛

1、少商:、拇指挠侧,距指甲角0,1寸。
阴虚火旺阴之咽干疼痛,三棱针刺出血,立见清咽之痛之效。

2、天突:、颈部,胸骨上窝中央取之。
、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3、上廉泉:廉泉穴与颌之间取之。

安神助眠

1、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病在下者高取之”用百会可提下陷之气。

2、神门:掌后之兑骨之端陷者。
宁心安神。

3、内关:腕后中三指后。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4、心俞:第五椎下

5、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
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

6、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7、安眠:风池穴和翳风穴连线的中点取之,配神门治失眠多梦。

8、脚底:引睡

睡实睡香

1、百会,指端按压10秒,后按揉十秒,先顺时后逆时。

2、风池,拇指放在风池穴上,小指按在太阳穴上,拇指发力,连按带揉。

3、神门,按压。

4、按压中脘关元,吸气按中脘,呼气按关元,随着呼吸放慢,按压的力量也随之减轻。

5、大陵

6、太溪

、三线放松法——巡视通畅经络

操作:平卧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按下列顺序默念,每想到一个部位,那个部位就放松。

第一条线: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
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

第二条线: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
意念在趾部保持1~2分钟。

第三条线:后脑部→枕部→两小腿后部→两脚跟→两脚底。
意念在脚心的涌泉穴保持1~2分钟。

点评:意念沿经络巡行的路线放松,实际上是推动精气沿经络走了一遍,检查通畅程度,对精神疲惫和失眠的人尤其适合。

Processed in 0.05175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