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义氏:
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伏羲是先民对创始八卦理论借以丰富人体认识,并对保健作出贡献的氏族群体的概括。
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黄帝:
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传说他的发明刨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
《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僦贷季:
上古时之医学家。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
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
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
《帝王世纪》:“又使岐伯尝味百草。
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
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
……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
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俞跗:
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黄帝臣。
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医生俞跗的事迹。
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
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指出:“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因此,二人关于俞跗医疗事迹之论述,应同出一源。
稍晚於二人的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所撰的《说苑·辩物》中记述,则与韩氏基本一致。
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
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
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少俞: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俞跗之弟,医术多与其兄同。
鬼臾区: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于五行之说。
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剔而未能明。
明而未能彰。
足以治群僚”。
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
桐君:
传说上古时药学家,黄帝臣,以擅长本草著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
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巫彭:
传说中之巫医。
《山海经》有载。
《说文》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述。
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巫妨:
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巫咸:
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
唐尧时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
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
甲骨文中有咸戊。
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
苗父:
上古巫医;一称弟父。
《韩诗外传》有:“吾闻上古医曰弟父。
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综而言之,中国医学发展的启蒙时期,朴素经验的积累有过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即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巫”产生前的若干万年无数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的世代相传。
这些经验的积累被后世学者誉归于伏义、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伯高、鬼臾区、少俞、雷公、少师、桐君等等。
继之而起者,乃原始社会晚期生产、文化等之发展而诞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医,由原始社会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后,巫医在中国医疗保健中曾居於显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咸、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
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之医疗保健,我们不能忽视上述传说甚至神话中的医家与巫医,应当承认,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给予他们以历史的、真实的地位,乃是医史学家、医史学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