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卒于唐武德九年,享年九十余岁。
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
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
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许州扶沟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
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
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
当年寿终。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
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卒于唐贞观年间。
唐武德年间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
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
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
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孙家塬人。
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享年101岁之说:另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
永徽三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咸亨四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即称病辞归。
永淳元年,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
子名行,天授中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
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主要有:《千金养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此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稍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人民的热爱和拥戴。
他死后,人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乡陕西耀县孙家塬还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塑像。
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
五、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
唐贞观年间,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
太宗服药后,痢即全愈。
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为尚书右丞。
调露元年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活动。
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
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
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七、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卒于唐·圣历三年。
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武则天光宅元年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
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
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
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隋病情发动,临时治之。
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
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
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
《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卒于开元二十九年。
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
中宗景龙年间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
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
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
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卒于天宝十四年,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
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
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
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
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
天宝年间他因故被贬至房陵,后出守大宁。
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获救治,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全。
于天宝十一年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传世。
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秘要》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卒于广德二年。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景龙初年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
开元元年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
天宝元年)鉴真接受日本接连人邀请。
天宝二年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
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
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唐天宝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
当时日本天气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乾元二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
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五月六日圆寂。
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十一、秦鸣鹤
秦鸣鹤,里籍不详,生活于公元七世纪,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湛,针灸技术娴熟。
时高宗苦风眩,头重目眩不能视,秦氏诊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
则天皇后闻而大怒,说天子头上,岂可放血?
此罪当斩,高宗李治认为医生诊病论疾,不可加罪,且头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
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
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
十二、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
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
相传宇陀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学习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和“药师佛修习法”等佛教密宗之开许仪轨。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表现非凡的天赋,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培养。
宇陀在家庭教育和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
宇陀与王室太医、内地医家东松冈瓦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医治狂犬证·匕首轮》、《医治痉症·相轮》三部书相赠。
宇陀在青年时期,曾先后两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往返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面医治病人,一面向门徒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
特别在名医美旺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仙人耳传》(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论》等众多医学论著。
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绩卓著。
赞普赐予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修建寺院,培养医生,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搜集民间药方。
嗣后,他带领门徒往内地五台山朝佛,向僧医阿尔雅恳求医道,听受了《配方宝》和《内科藏义》(Byang-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医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陀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十三、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
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卒于贞元二十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
自天宝九年至宝应元年,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
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
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十四、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
生于唐大历七年,卒于会昌二年祖籍彭城。
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为刘宾客。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廷医服药。
对医药颇有研究。
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
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
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
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
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
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
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历代名医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人,生活于九、十世纪。
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
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
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
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认识了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
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
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
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
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
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
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
十八、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
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
惜原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