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传记

一、喻昌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晚号西昌老人。
崇祯三年以副榜贡生入都。
曾上书欲有所为,不见纳,削发为僧。
不久又复蓄发,游于江南。
晚年潜心著述,开堂讲授医学,精研医理,尤精《伤寒论》。
平生妙治甚多,治病多奇中,名振大江南北,民间多有传说。

所著《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合刊本称《喻氏三书》。
另有《伤寒抉疑》或以《问答附篇》附于《尚论后篇》。
《生民切要》二卷,今未见。

二、傅山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仲,号公他,公之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丹崖翁等不下二十余称。
山西太原人。
自幼颖悟。
十四岁时为博士弟子员,二十岁补癝生。
山不阿权贵,重气节。
明亡隐为道士,居土穴养母,坚不仕清。

傅山博学多才,经史之外兼工佛、道、书法、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学。
世代知医,故傅山明亡亦以医问世,设“卫生馆”于太原三桥街,沉病痼疾,应手而愈,术治者众。
所著医书遗稿,后人整理编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

三、张志聪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杭州人。
少年丧父,遂弃懦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穷研医理,于《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
构侣山堂于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
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
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

四、张璐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
江苏苏州人。
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
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
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著书,至老不倦。
离乡十六年,辑医书一帙携归故里,故名之曰《医归》。
将其中《伤寒绪论》、《伤寒缵论》刻行。
康熙中。
取《医归》残稿,从头检点,并易名《医通》。
另著有《诊宗三昧》一卷,专明脉理;《本经逢原》四卷,《干金方衍义》三十卷等。
后世汇辑成《张氏医书七种》。

五、李延

李延,原名彦贞,字期叔、我生,号辰山、寒村,上海南汇人。
后迁松江,明大理评事李中立之子、名医李中梓之侄。
早年习举业,师事同郡举人高孚远,为得意门生。
明亡参与复明抗清斗争至桂林投唐王,失败后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祜圣宫,以医自给。
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
著有《脉诀汇辨》十卷,校正重刊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并附撰《本草谕》、《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药论》,刊于卷首;另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今未见。
文学著作有《南吴旧话录》、《论鹇亭集》等。

六、尤怡

尤怡,字在泾,又字饮鹤,号拙吾,又号饲鹤山人,长洲人。
少时家贫,曾在寺院??字为生。
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
师事苏州名医马俶,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时。
晚年诊治技术益精,学习勤奋,博览医书,对仲景著作钻研尤深,所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伤寒贯珠集》,为研究仲景学说甚有影响之著作。
又著《金匮翼》八卷、《医学读书记》二卷、《静香楼医案》一卷,均行于世。

七、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
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
早年游于名儒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
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
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薛一瓢疟论》等,亦传为薛氏著作。
《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则系后人所编。

八、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
江苏吴县人,居上津桥。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皆精医,尤以儿科闻名。
叶佳十二岁始从父学医,十四父殁,遂师事父亲门人朱某,所闻言即解,但见每出师之上,乃更加穷精医经。
博览群书,并能虚怀若谷,闻某医善治某症,即往执弟子礼。
至十八岁,凡更十七师。
于家传儿科之外,兼通各科。
先后得过王子接、周杨俊等名医指点。
悬壶于世,诊疾能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之术常多变通,故一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民间轰传的“天医星下凡”。

叶天士于温热病研究贡献特大,于痘麻斑疹类疾病治疗尤为高手。
其对历代名家温热病理论研究的根柢颇深,其温病卫气管血辨证纲领所之缘起,即在于对病程初、终、转、变规律的认识,以此乃使温病学说、温病学派卓然超拔,脱颖而出,故为温病学理论奠基人物。
今传《温热篇》、《临证指南医学》、《叶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多为门人记其口授或生前留下医案记录整理而成。
顾景文、华岫云等为尤著功者。
题为叶氏所作尚有《幼科心法》、《本事方释义》等。

九、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
江苏吴江松陵镇人。
祖父除,康熙十八年鸿词科翰林,任检讨职,纂修明史。
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
大椿白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
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
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

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
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虽曰遵经诠释之作,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
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板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徐大椿曾两度奉诏赴京。
首次为乾隆二十五年,直言质朴而得乾隆帝嘉赏,原拟留职京师,坚辞放归隐居画眉泉;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年已七十九岁,自知不豫,携子徐爔同行,到京后三日死。
死前自拟墓前对联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可谓平生写照云。

十、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
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
乾隆间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
学敏与弟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
学敏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
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
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

乾隆三十,又成《本草纲目拾遗》,补阙拾遗,为一代名著。

赵氏另有著作多种,惜乎仅成以上二书。

十一、吴瑭

吴瑭,字配珩,又字鞠通。
江苏淮阴人。
少习儒,十九岁而父病亡,哀痛欲绝,遂广购方书读之。
至张仲景《伤寒论·序》“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乃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
乾隆癸卯〔1783〕秋,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
癸丑岁,京师流行温疫,友人强起之治,但所见大抵皆已因误治而成坏病者,吴瑭治之,尚存活数十人,而死于世俗凡医之手不可胜数。
吴瑭因而著成《温病条辨》,前后化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理论,故为温病学派之圭臬。
此后吴氏以医为业,孜孜汲汲四十余年,屡起沉症。
晚年著《医医病书》二卷,针砭时医弊端,阐论医德,亦为世人所重。
其医案得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五卷,亦医家喜读之书。

十二、余霖

余霖,宁师愚,江苏常州人。
少业儒,屡试不第,遂改攻医,博览医书。
乾隆中寓居桐城,以其父染时疫,为群医误治而亡,乃归里奔丧。
检视所用者,皆治伤寒方。
因之热研本草,临证三十年,经验丰富,乃著《疫疹一得》两卷,着重论述疫疹证治,与吴又可《温疫论》稍有异同。
其所倡导“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之说,丰富和发展了疫疹治法。

十三、陈修园

陈念祖,字修园。
一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湄村人。
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
父陈廷启,号二如,早逝。
幼家贫,刻苦习儒,兼习古代医典,尤推重仲景之书。
早年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乾隆五十一年补诸生。
此后曾随泉州名医蔡茗庄学。
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宴寓京师,时刑部郎中伊朝栋中风,不省人事,手足偏废,汤米不入口者十余日,群医皆云不治。
修园治之,大剂而起,声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门。
又次年,除授河北威县知县,赴任后于公务之暇,仍为人治病。
在恒山、保阳、高阳救灾,灾后温疟流行,误死于庸医者甚多,念祖乃精选一百零八首,编为《时方歇括》,广布于世。
陈为官廉明,县志记有政声。
嘉庆二十四年六十三岁,以老病乞归,讲医学于长乐嵩山井上草堂,徒甚众。
平生素多著述,另有《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新方八阵砭》、《难经浅说》、《伤寒医方集注》、《十药神书注解》、《座订柯注伤寒论读》、《重订活人百问》、《新订喻喜言医案》、《医医偶录》、《伤寒真方歌括》、《灵素节要篆注》等,后世以十六种合刊编为《南雅堂医书全集》刊行。

十四、王清任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省五田县人。
曾祖王凝机为岁贡生,后因不肯投充,而设药肆托于医。
清任初为邑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
为人刚直磊落,凡事主正义,在乡鸦鸿桥河东村开小药铺时,立匾额曰“正中堂”,故意小书“中”字,以讥县衙,因而受到迫害。
只好流落他乡行医。
其约于廿岁左右习医,即发现“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起处自相矛盾”。
十年间存更正之心而无腑腑可见。
直至1797年四月初旬,游医于滦州稻地镇,见诸义家中尿小儿因染瘟疹痢症而死以席裹半埋者甚多,而犬食之余,皆破腹露脏,于是不避污秽,每日清晨往看细视,如此一连十天,凑集看全三十余人,大抵已明脏腑解剖位置。
但因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纸,看时皆已破坏,未能验明,时时牵记于心。
后又观察了两个行刑犯人,可惜“虽见脏腑,隔膜已破,仍未得见”。
到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遇江宁布政司恒敬公,曾镇守哈密,领兵喀什噶尔,所见诛戳尸最多,于隔膜一事最悉,乃拜叩而问,细细说明形状,前后历42年,终于访验得确。
于是绘出《脏腑图记》,并成《医林改错》一书,时在道光庚寅年孟冬。

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在所著《医林改错》中,一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胸腹腔内脏器官、血管等解剖位置,较过去有改正,有发现;二是创活血化瘀新理论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颇有奇效;三则否定胎养、胎毒等陈说及综成“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新说,其贡献巨大,值得肯定。

十五、王士维

王士推867),字孟英,号梦隐,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
曾祖王学权精于医,著《重庆堂随笔》即为士雄之诞年,乐而作之。
其思想开放,接受西说,作汇通之论,后亦影响及于士雄。
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亦业医,但士雄早年失怙,十四岁丧父,历经贫困,二十余至金华充任盐行会计。
因酷嗜医学,稍有余暇辄披阅方书,故亦精于家学。
后寓常山县,道光十年以医问世。
初习《景岳全书》,疗病多采温补,经其母俞氏训诫,孟英受其启迪,遂习用清滋之法,故治温病,药极平谈而多奇中。
远近求治者车马塞途,活人无算,屡起大症。
道光十七年,江浙因战乱疫疠流行,爱女死于霍乱,乃于次年撰《霍乱论》。
咸丰中定居上海,益潜心于温病研究及临证,纂《温热经纬》五卷,书成于1852年,盖成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1862年,作《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52年,刊定曾祖王学权《重庆堂随笔》;1857年,撰作《归砚录》四卷;1861年,刊《随息居饮食谱》一卷;1853年,辑《潜斋简效方》一卷;1854年,纂《四科简要方》四卷,并有《汇刊经验方》等。
《王氏医案》即《回春录》、《仁术志》合编,仿编年之例,自1824年至1857年,为初、续、三等三集,《归砚录》卷四则为医案第四编。
其所评注之书,有《女科辑要》、《言医选评》、《古今医案选》等,传另有《鸡鸣录》《圣济方选》《舌辨》《柳州医话注》、《愿体医话评注》等。

士雄晚景凄凉,颠沛流离,避居秀水濮院镇,同治七年殁。

Processed in 0.06738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