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损害。
多发于青年男女。
痤疮为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述清楚。
现代西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以药物内服外用为主。
寻常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肺风粉刺”、“面疮”等。
针灸治疗肺风粉刺,在古籍中未见有明确记载。
现代报道,较早见于60年代[1]。
近十余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对自身的健康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章急剧增加。
在穴位刺激法上,应用颇为文泛,如用火针、电针、挑治、耳穴埋针、三棱针刺血、自血穴位注射及耳穴割治等法。
在疗效上,为了较客观验证针灸效果,有人对比了刺血法与中药、西药三者间的疗效,结果发现剌血法明显高于中、西药物,且以西药治愈率最低[2]。
针灸治疗本病有的效率在90%左右。
【治疗】
针灸
取穴
主穴:分2组。
1、曲池、合谷;2、后溪、劳宫。
配穴:大椎、足三里、迎香、下关、颊车。
治法
主穴每次作1组,配穴酌取2~3个。
穴位可轮流选用。
曲池、合谷,进针得气后宜以中等度强度之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后溪穴透劳宫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从针眼中挤出血数滴。
配穴用轻到中等度刺激,然后,通以电针,用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电针20分钟,取针后,面部穴和足三里穴,以艾条回旋灸10~15分钟,局部潮红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丘疹消失,潮红全褪,不再长出新的痤疮,观察一年无复发;显效:丘疹基本消失,半年内不再长出新的痤 疮;有效:丘疹明显消失,但偶有新痤疮长出;无效:症情略有好转或无改善。
共治疗537例,基本痊愈431例,显效69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9.1%[3~6]。
耳穴埋针
取穴
主穴:内分泌。
配穴:膈、肺。
治法
单用主穴,仅埋一侧,如效不显加配穴。
耳廓严格消毒后,将揿针对准穴位,稍捻一下刺入,然后用小方块胶布固定,用手指按压10分钟。
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3~5分钟。
埋针3~5天,再另换1侧。
5~7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50余例,除1例中断,12例有效及显效外,余均获痊愈[7~9]。
耳穴刺血
取穴
主穴:交感、热穴、内分泌、皮质下、脑点。
配穴:肾上腺、神门。
热穴位置:与对耳轮上脚内侧缘同一直线的对耳轮部。
治法
每次取2~3主穴,轮流取用。
疗效不显时,加配穴。
用消毒三棱针快速点刺,深0.1厘米,以不穿透软骨为宜,挤出血1~3滴。
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症状消失,皮肤光泽,弹性如常,无任何异常,二年未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光泽弹性恢复,有轻度发硬;有效:症状减轻,痤疮部分消退,触诊仍有硬结;无效:无改善。
共治1287例,有效率为85.3~99.4%。
其中989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825例,显效64例,有效50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94.4%[2,11]。
耳穴割治
取穴
主穴:肺。
配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治法
主穴取双侧,酌加配穴。
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尖将穴位割破,使出血少许,然后外敷药粉少量。
隔日一次,穴位可轮流选用,10次为一疗程。
药粉为:雄黄、冰片、硼酸、滑石粉各等分,研粉。
疗效评价
共治381例,痊愈355例,余26例,亦有不同程度好转[11]。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足三里。
治法
先抽取患者静脉血液3~6毫升,然后,迅速注入其本人之双侧足三里,30日治疗1次。
亦可抽血2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每周2次,7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710例,痊愈697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4例。
有效率为98.4%[12,13]。
拔罐
取穴
主穴:分3组。
1、大椎、至阳;2、身柱、筋缩;3、神道、命门。
配穴:降压沟、热穴、胃穴。
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以三棱针或皮肤针叩刺数下。
出血,然后拔罐20分钟,放血量以3~5ml为宜,起罐。
配穴用三棱针或手术刀片割治,出血数滴。
每次选1~2穴。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评价
共治387例,痊愈187例,显效122例,有效7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7.4%[14,15,21]。
拔罐
取穴
主穴:大椎。
配穴:耳尖。
治法
令患者俯伏于桌上,充分暴露后颈部,先以毫针刺入大椎穴,针尖向下,略作提插捻转后,使针感下传,然后将罐具以架火法吸拔于留针处,留罐20~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如病情顽固者可沿膀胱经线区吸拔走罐及耳尖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9例,结果治愈2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9]。
挑治
取穴
主穴:反应点。
配穴:大椎、陶道、身柱、至阳、夹脊胸1~7。
反应点位置:反应点为类似丘疹而稍高于皮肤、呈灰白色、棕色或暗红色之阳性点,压之不褪色。
位置以接近背部膀胱经输穴为佳。
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可改用配穴。
令病人反坐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在充足光线之下寻定挑治点。
然后消毒并作一皮丘局麻,以消毒三棱针刺破皮肤,将皮下白色纤维样物逐一挑断,至挑净为止。
可据症情,对较重且体格壮实者,加拔火罐,出少量血。
创口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
第一次挑治,仅挑1点,复诊可挑2点。
5~7天挑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130例,痊愈95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为3例,总有效率为97.7%[16~18]。
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
主穴:内分泌、肾上腺、肺。
治法
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
用氦-氖激光仪治疗,波长6328埃,功率2~3毫瓦,光导纤维芯径<200微米,光纤数值孔径<0.25,光纤长1米,末端输出功率2.5~1.3毫瓦。
每穴照射3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疗效评价
共治312例,痊愈179例,显效78例,有效4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5.8%。
有效者随访3~6个月,复发8例,再以本法治愈[20]。
穴位埋藏
取穴
主穴:肺俞。
治法
双侧穴位均取,皮肤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取9号空心针,将0.5~1.0cm长的羊肠线直接推入穴位皮下,针孔用消毒干棉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7~10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200例,痊愈120例,显效40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22]。
耳穴冷冻
取穴
主穴:轮1、轮2。
配穴:肺、睾丸、内分泌、面颊。
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加1个,每次均取双侧。
穴位常规消毒后以自制直径为1.5mm铜质冷冻头浸足液氮,立即按压所选耳穴,每穴4~5秒钟。
每周1次,治疗4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80例,近愈10例,显效21例,好转3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23]。
【主要参考文献】
[1]麻纯儒。
针刺治疗面部粉刺有效。
针灸杂志 1966;:29。
[2]夏玉卿。
刺血疗法治疗痤疮298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2;2:9。
[3]孙成友。
针药并用治疗痤疮300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 1984;25[2]:37。
[4]陈积祥。
针刺治疗痤疮144例的临床观察。
陕西中医 1985;:213。
[5]李风波。
针刺治疗面部痤疮30例。
中国针灸 1983;3:39。
[6]卢子龙。
针灸治疗痤疮。
江苏中医杂志 1983;4:34。
[7]史秉才,等。
耳穴埋针治疗粉刺。
四川中医 1986;4:53。
[8]姚国祥。
耳穴埋针治疗痤疮15例。
中医杂志 1982;23:31。
[9]孟庆余。
耳穴埋针治疗痤疮。
山东中医杂志 1982;:2。
[10]陈远发。
针药并治疗青年粉刺989例。
中国针灸 1989;9:4。
[11]徐明玉,等。
耳穴割治治疗痤疮381例。
中国针灸 1985;5:8。
[12]金海光。
自家血穴位注射治疗痤疮。
赤脚医生杂志 1976;:27。
[13]张 宣,等。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痤疮686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86;5:11。
[14]丁良能。
针刺大椎配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杂志 1984;25:22。
[15]邢克利。
刺络法治疗痤疮304例,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987;105,北京。
[16]甘承铨。
三棱针挑治青年粉刺。
渐江中医杂志 1985;20:118。
[17]贾秀卿。
在膀胱经范围内用挑治疗青年痤疮50例。
中国针灸 1983;3:16。
[18]康德义,等。
挑治拔罐放血治疗青年痤疮50例初步总结。
北京中医 1982;:51。
[19]张 弘。
拔罐与挑治治疗面部痤疮87例。
针灸学报 1990;6:16。
[20]李明志,等。
激光耳穴治疗痤疮312例。
中华理疗杂志 1990;13:116。
[21]张立芹,等。
剌络拔罐为主治疗痤疮42例。
中国针灸 1997;17:63。
[22]安晓玉,等。
羊肠线穴位埋藏治疗寻常痤疮200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5;:22。
[23]崔顺斌,等。
耳穴冷冻治疗痤疮238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