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荸荠秆枯病
荸荠
学名
Eleocharis dulcisTrin.ex Henschel。
别名马蹄、乌芋、地梨、通天草。
属莎草科水生草本植物。
以球茎及地上部分入药。
具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及利尿之功效。
分布省均有栽培。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茎、花器等部位。
叶鞘染病,基部初现暗绿色不规则形水渍状斑,后扩展到整叶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现短条状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茎秆染病,初呈水渍状梭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暗绿色斑,病茎变软或凹陷,其上也生小黑点。
花器染病症状与茎部类似,多发生在鳞片或穗颈部,致花器黄枯。
湿度大时病斑上可产生浅灰色霉层,即病菌繁殖体。
病原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称荸荠柱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初无色或 色淡,后变褐,有隔及疏散的分枝,可纠集成菌索。
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盘细长,不突出,平行排列呈长短不等的黑色短条点。
分生孢子梗瓶梗状或短棒状或呈梨形,大小7—19×4—7。
分生孢子无色,无隔,线形或稍弯曲,顶端窄且略尖,大小24—82×3—7。
该菌还可侵染野荸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经6—13天潜育,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田间17—29℃,连阴雨或浓雾及重露天气,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此外,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气不良,早期迫施氮肥过多或缺乏磷钾肥等都会使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推行轮作,特别是老产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结合生产或加工所需,因地制宜选用番瓜荠等抗病品种。
加强管理,田块宜小,做到排灌分开,避免串灌或漫灌,田间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球茎或荠苗药剂处理。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于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18—24小时,定植前再把荠苗浸泡18小时。
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
重点保护新生荠秆,使其免遭病菌侵染,雨后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