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鸢尾褐斑病

药用植物鸢尾褐斑病

鸢尾

学名

Iris tectorum Waxim.别名蓝蝴蝶、蛤蟆七、青蛙七、搜山狗、冷水丹、扁竹叶等。
属鸢尾科多年生草本。
以根状茎入药。
具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等功能。
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症状

又称眼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茎和花芽。
叶片染病开始出现圆形褐色斑点,后变成浅黄色椭圆形病斑,最后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且有水浸状晕纹,病斑上生有黑点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致部分叶组织或全叶干枯。

病原

Heterosporium gracile Sacc.称鸢尾褐斑瘤蠕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榄褐色,大小18—57×8—14。
分生孢子榄褐色,圆筒形,具1—8隔膜,大小40一60×l5—21。
有性态为Didymellina macrospora称鸢尾褐斑亚双孢腔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
雨水溅射能使近地面的茎部染病,土壤中钙和磷肥缺乏时易发病。
湿度大、栽植过密及连作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
秋冬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下年菌源。
重病区忌连作,密度适宜,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肥和钙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Processed in 0.05703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