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贝母灰霉病
症状
灰霉病是贝母重要病害之一。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
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小点,病斑扩展后中央黄褐色,四周暗绿色,病斑四周生黄色晕圈,因此又称眼圈病。
病斑处叶脉坏死,病斑向两端扩展,形成长条形枯死斑。
茎染病初生暗绿色病斑,扩展后绕茎一周致植株枯死。
病原
Botrytis ellipticaCooke称椭圆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褐色。
分生孢子梗直立,有3—5分枝,有1—3个隔膜,其顶端簇生葡萄状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卵圆形或球形,单胞,大小16—32×15—24,顶端具尖突。
菌丝生长后期形成菌核。
菌核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0.5—1.4m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一4月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贝母,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皖贝母多在4月上旬形成发病中 心。
气温19—23℃、有连阴雨,病情扩展快。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
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