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害虫枇杷黄毛虫

用植物害虫枇杷黄毛虫

学名

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鳞翅目,灯蛾科。
别名批把瘤蛾。
分布北起南京、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寄主

枇杷、白格、菠萝蜜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芽、嫩叶,猖撅时也为害老叶、嫩茎皮和花果,被害叶残留上表皮和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mm,翅展2l一26mm。
前翅灰色,中室中央有由立起的褐色鳞片组成的瘤;内线和外线黑色,自前缘至M z脉弯曲似弓形,然后直向后缘;亚端线为黑色齿状纹;外缘毛上有7排列整齐的黑色锯齿形斑。
后翅灰褐色。
卵扁圆形,直径0.6mm,淡黄色表面具纵刻纹。
幼虫体长22mm,黄色,各体节侧面及背面有毛瘤3对,第3腹节亚背线上的l对较大呈蓝黑色,具4对腹足,第3腹节上无腹足。

生活习性

浙江黄岩年生3代,福州5代,以蛹 在树体上茧内越冬。
翌年4—5月羽化为成虫。
黄岩各代发生期:第1代5—6月,批把春梢抽出后至采收前;第2代7—8月,夏梢抽出后;第3代9—10月,秋梢油出后花蕾吐露前。
福州第1代始发于4月上旬,第5代为害至10月下旬。
均以末代蛹于茧内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嫩叶背面,卵期3—7天。
初龄幼虫群聚在嫩叶正面取食叶肉呈现许多褐斑点,2龄后分散,取食时先将叶背绒毛推开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
嫩叶被吃完后,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及花果。
幼虫期15—31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或枝干上结茧化蛹,蛹期12—30天,越冬蛹期190多天。
天敌有姬蜂、茧蜂、金小蜂等。

防治方法

初龄幼虫群聚新梢叶面取食时,可人工捕杀。
冬季从树干上收集虫茧,然后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以保护天敌,控制害虫。
幼虫初发时喷2.5%天王星乳油2500倍液或8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

Processed in 0.05175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