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害虫褐天牛

药用植物害虫褐天牛

学名

Nadezhdiella cantori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

寄主

吴茱萸、厚朴、枳壳、木瓜、忍冬等。

为害特点

幼虫钻蛀茎秆,蛀孔处有唾沫状胶质分泌物,并有虫粪或木屑。
受害株长势 衰弱,枝条枯萎或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黑褐色,体长36—51mm,体上生有灰黄色短绒毛。
头顶两复眼间具1纵 弧形深沟。
侧翅突尖锐,鞘翅肩部隆起。
雄天牛触角长于体,雌虫短。
卵长3mm,椭圆形,乳白色,卵壳上具网纹。
末龄幼虫体长50一56mm,乳白色,前胸背板浅褐色,横列棕色的宽带4段。
后胸、腹部1—7节背面及腹面具移动器。

生活习性

2年完成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虫道中越冬。
翌年4月开始活动,5—8月产卵。
初孵幼虫蛀茎为害,经过2年到第3年5—6月化蛹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夜晚活动。

防治方法

参见菊天牛。

Processed in 0.05176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