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的种植方法
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
又名丁香、洋丁香。
著名的庭园花木。
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概况 有关丁香的文字记载较早的见于唐代诗词。
宋代《洛阳花木记》述及当时已有栽培。
1934年发表的《中国产之丁香》是中国第一篇记述本国原产丁香种类的专门文献。
花叶丁香至迟在17世纪20年代以前已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经波斯传入欧洲。
此后,其他中国原产的丁香也陆续传去西方国家,在园林中大量栽培,并开展了杂交育种等研究工作。
19世纪以来,育出的新品种已在1000个以上。
形态和特性 植株高2~8米,叶对生,全缘或有时具裂,罕为羽状复叶。
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
花色紫、淡紫或蓝紫,偶见白色。
花冠细漏斗状,具深浅不同的4裂片。
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
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
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
忌积涝、湿热。
对氟化氢有较强的抗性,对煤气和其他有害气体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实生苗3~5年即可开花。
花序着生状况因种类而异。
花期可分为早花、中花、晚花3类。
北京地区花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
少数种类可两季开花。
分布和种类 全属约30种。
中国产23种,是丁香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由东北至西南均有分布,而以秦岭及西南地区所产种类较多野生种多分布在海拔800~3800米的山地,栽培地区则主要在北方各省。
欧、美各国及伊朗、阿富、土耳其、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普遍栽培。
常见的栽培种类主要有喜马拉雅丁香、蓝丁香、四季丁香、紫丁香、北京丁香和欧洲丁香等。
繁殖和栽培 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嫁接、压条和分株繁殖。
露地苗床一般春播较好,播前一个月宜将种子低温沙藏,以促进提前发芽。
苗长出4~5对叶片时进行间苗或分苗移栽。
扦插繁殖可于初夏选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枝条作插穗。
嫁接繁殖多用小叶女贞或本属强健种类作砧木,芽接或枝接均可。
栽培地宜向阳、土层深厚。
早春萌动前行裸根移栽。
栽后注意灌水,施肥不宜过多。
一般在秋后或早春进行修剪,以保持株形美观。
应用 丁香为冷凉地区普遍栽培的花木。
适于种在庭园、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
可孤植、丛植或在路边、草坪、角隅、林缘成片栽植,也可与其他乔灌木尤其是常绿树种配植。
个别种类可作花篱。
丁香的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向阳、肥沃、土层深厚的地方栽植。
丁香性喜阳光,稍耐阴,喜湿润,忌积水,耐寒耐旱,一般不需多浇水。
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如果栽在荫蔽环境中,则枝条细长较弱,花序短小而松散,花朵没有光泽。
若种植在瘠薄的土地上,虽然也能生长,但花小而少,且长势瘦弱。
2、栽植要点:需带上土坨,并适当剪去部分枝条,栽后灌足水。
以后每年春季天气干旱时,当芽萌动、开花前后需各浇一次透水。
3、肥水管理: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过多,否则易引起徒长,影响开花。
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的堆肥,即可补足土壤中的养分。
4、修技管理:花谢以后,如不留种,可将残花连同花穗下部两个芽剪掉,同时疏除部分内膛过密枝条,有利通风透光和树形美观,有利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
落叶后可把病虫枝、枯枝、纤细枝剪去,并对交叉枝、徒长枝、重叠枝、过密枝进行适当短截,使枝条分布匀称,保持树冠圆整,以利翌年生长和开花。
地栽丁香,雨季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涝。
因为积水过久,即易落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