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药性、验方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
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
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
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
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
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
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
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
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
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
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 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
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
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 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
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 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Bunge

中文名

黄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现状:

渐危种。
又名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

形态特征:

多 年生草本,高50一150厘米;主根粗而长,直径1一3厘米;茎直立,有细棱,被白色长柔毛。
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有长柔毛;小叶21一27,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一30毫米,宽4一12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基部圆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叶狭披针形,长约6毫 米,有白色长柔毛。
总状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具花10一20,花梗在果期显著伸长;花黄色或淡黄色,长15一18毫米,有线形苞片;花萼 钟状,长5一7毫米,有白色长柔毛,萼齿短,长为萼筒的1/5或1/4,三角状;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几无爪;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较旗瓣稍短,均 有长爪;子房有柄,被柔毛。
荚果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一3厘米,顶端具短喙,基部有长柄,果皮膜质,被黑色短柔毛,有时被白色毛或二者混 生,具3一8种子。

特性:

黄 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
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
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 腐烂。
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
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
花期7--8月,果期8--9月。

保护价值:

黄芪根入药,常作滋补中药,又可作兽药,销售量大。
根茎之10倍水浸液,对马铃薯晚疫有抑制效率。
黄芪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措施:

黄芪生长地一般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为不使其灭绝,建议药材收购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具体情况确定收购量,并向群众大力宣传,在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对成长的植株应适当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续利用。
还应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
在北方于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因种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种皮,播种前应加以适当的机械损伤,播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气温在18--20℃时约9天即可发芽。
降雨过多时应及时排水。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 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

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3、参考

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 抗感以及痛胀感。
笔者称之为“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舌质淡胖,舌苔润。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
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
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 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
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 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
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
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 者,不宜使用。

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量治疗虚劳不足。
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 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
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4、验方

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17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8.8%。

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 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
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 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 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
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 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

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Processed in 0.05987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