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植物类群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迁移、灭绝和进化,导致了世界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植物分布范围有一定限制时,表现为特有现象,即某一地区特有属或种的分布。
特有现象的程度因其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差异。
特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讨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点,了解其植物类群的起源、演化发展及亲缘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植物区系是世界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位居世界第3,仅种子植物就有3100余属,其中特有属247属,约占全部属数的8%。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形成是在中国境内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物种形成过程的历史产物。
自1976年以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概念、起源、类型、现代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区域性的特有属等进行了许多研究,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并有专著出版。
但有关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特有属中草药民族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因此,笔者在对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中草药民族药进行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系统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其资源作了调查分析,现简要报道如下。
1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中草药民族药种类与分布
据初步调查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中草药民族药约有67属,含78种3变种;隶属于41科。
其中,裸子植物1科、双子叶植物37科、单子叶植物3科。
有4个科属于中国特有科。
1.1单型属
1.1.1银杏Ginkgo biloba
野生浙江天目山混交林中;栽培北自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各地,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
落叶乔木。
种仁为传统中药“白果”味苦、甘性平,有小毒。
叶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心血管病作用。
1.1.2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地理分布:甘肃及长江以南各省。
海拔450~1830m。
落叶乔木。
叶为民间草药。
味辛、微苦,性平。
祛风、止痒、止痛,可用于治顽癣。
江西民间用叶泡茶,称“甜茶“。
1.1.3马蹄香Saruma hen川
地理分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贵州、甘肃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祛风散寒、理气止痛、消肿排脓。
又名“马蹄细辛”,“冷水丹”。
1.1.4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
地理分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甘肃及华北。
木质藤本。
块根在民间作“荞麦七”人药。
味苦、涩,性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湿。
含蒽醌类化合物及鞣质。
1.1.5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地理分布: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
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散瘀止痛、消肿排脓,治蛇伤。
含三萜皂苷。
1.1.6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地理分布:甘肃、河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福建。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味苦、性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1.1.7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地理分布:甘肃及长江以南各省。
海拔500。
1500m。
落叶乔木。
树皮为民间草药。
味甘、辛,性平。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1.1.8牛鼻栓Fortunea sinensis
地理分布: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湖北、陕西。
海拔610~l080m。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枝叶或根用作民间草药,称“千斤力”。
味苦、涩,性平。
益气、止血。
含牛鼻栓苷与岩白菜素。
1.1.9杜仲Eucommia ullrnoides
地理分布:安徽、浙江、广西、甘肃、四川、河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现在广为栽培。
落叶乔木。
树皮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1.1.10马蹄黄Spenceria ramalana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西藏。
海拔2800~4700m。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
味苦、涩,性微温。
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又名小地榆、黄地榆、白地榆。
1.1.11巴豆藤Craspedo lobium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
木质藤本。
根为民间草药。
味微苦、涩,性温。
祛风除湿、活血止血。
又名:“铁藤”、“三叶大血藤”。
以“巴豆藤”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1.1.12枳Poncirus trifoliata
地理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广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南、贵州、湖北、湖南。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未成熟果实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本经》。
味辛、苦,性温。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
1.1.13裸芸香Psilopeganum sinense
地理分布:四川、湖北。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微辛,性温。
消积止呕、解表利水、平喘。
又名臭草、山麻黄。
1.1.14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地理分布:四川、江西、湖北、广西、广东、福建。
落叶乔木。
叶、果实、根及根皮药用。
味辛、苦,性寒,有毒。
清热解毒、散结消痿。
原名旱莲,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1.1.15长穗花Styrophyton caudatum
地理分布:云南。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治疗子宫脱垂、脱肛等。
1.1.16明党参Changium smymioides
地理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
海拔50一500m。
多年生草本。
根为传统中药,味甘、微苦,性微寒。
润肺化痰、养阴和胃、解毒。
1.1.17川明参Chuanminshen vilaceum
地理分布:四川、湖北。
多年生草本。
根味甘、微苦,性凉。
养阴清肺、健脾助运。
当地作明党参用。
1.1.18川明参Dickinsia hydrocotyloides。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湖北、贵州。
海拔1500—3200m。
一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辛、苦、性凉。
祛风清热、燥湿止痒。
1.1.19滇芹Sinodielsia yunnanensis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西藏。
海拔2200~3100m。
一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称“黄藁本”,始载于《滇南本草》。
味辛、苦、性温。
解表利水、祛风止痛。
1.1.20岩匙Berneuxia thibetica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甘肃。
多年生草本。
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
味辛,性平。
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活血通络。
又名岩筋菜。
1.1.21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 filicula
地理分布:青海、四川、西藏、甘肃。
海拔3200~4600m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全草入药,藏药名“热巴”。
味苦、性寒,清热、祛瘀血。
1.1.22匙叶草Latouchea fokiensis
地理分布: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
海拔1000~1800m。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味辛、苦、性寒。
清热止咳、活血化瘀。
1.1.23金风藤Dolichopetalum kwangsiense
地理分布:贵州、广西。
木质藤本。
枝叶为民间草药,味苦、性寒。
解蛇毒。
1.1.24长蕊斑种草Antiotrema dunnianum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贵州。
海拔1600~2500m。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当地称“黑阳参”。
味苦、微甘,性微寒。
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
《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有记载。
1-1.25子宫草Skapanthus oreophilus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当地称“老龙根”。
主治妇女月经不调。
全草含二萜类化合物。
1.1.26异野芝麻Heterolamium debile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河南。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辛、苦、性凉。
清热解毒、理气和胃。
1.1.27天蓬子Atropanthe sinensis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湖北。
多年生草本。
根具有镇痛作用,可作为提取莨菪烷类生物碱的资源。
1.1.28马尿泡Atropanthe sinensis
地理分布: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肃南部。
海拔3200~5200m。
多年生草本。
藏药名“唐冲嘎保”。
根及种子入药,味苦、性寒,有毒。
镇惊、消肿止痛、治毒疮。
根含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
1.1.29细穗玄参Scrofella chinensis
地理分布:四川、青海、甘肃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味苷,性寒,清热,退黄疸。
1.1.30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ri
地理分布: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
落叶乔木。
根及根皮为民间草药。
味辛、甘,性微温。
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1.1.31刺萼参Echinocodon lobophyllus
地理分布:湖北。
多年生草本。
全草入药,民间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1.1.32I司钟花Homocodon brevipes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贵州。
海拔1000~2900m。
一年生草本。
贵州民间用全草人药,称“扭子菜”。
味甘、微苦,性凉。
清热止咳。
1.1.33虾须草Shearevia nana
地理分布: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浙江。
一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苦,性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又名沙小菊、绿绿草。
《植物名实图考》有记载。
1.1.34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地理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为传统中药。
味苦,性寒。
清热除烦、滋阴降火。
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1.1.35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
地理分布:云南中西部。
海拔1500~2500m。
多年生草本。
现多栽于庭院。
始载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归为群芳类。
花入药,味苦、涩,性寒。
收敛止血。
汁液可解酒及草乌中毒。
1.1.36独花兰Musella lasiocarpa
地理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浙江。
多年生草本。
假球茎及全草为民间草药,浙江临安一带称“带血独叶一枝枪”。
味苦,性寒,根状茎为民间草药,味甘、微苦,性平。
凉血、解毒。
又名长年兰。
1.2少型属
1.2.1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地理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味甘、淡,性平,消食、利水、解毒。
又名:还魂草、水折耳、裸蕊。
1.2.2尾囊草Urophysa henryi
地理分布:湖北、四川、贵州。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为民间草药,味甘、微苦,性平。
活血化瘀、生肌止血。
1.2.3星果草Asteropyrum cavaleriei
地理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
海拔1050~2400m。
多年生草本。
地上部分民间代黄连用,称“鸭脚黄连”。
含生物碱。
1.2.4鸡爪草Calathodes oxycarpa
地理分布:湖北、四川。
海拔2400~3200m。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甘、辛,性温。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
1.2.5铁破锣Beesia calthifolia
地理分布:西藏、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
海拔1400~3500m。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为民间草药,味苦、辛,性凉。
清热解毒、祛风。
含铁破锣苷等。
1.2.6大血藤Sargentocloxa cuneata
地理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福建、陕西、甘肃。
海拔l000~2000m。
木质藤本。
藤茎入药。
味苦,性平。
活血止痛、祛风除湿。
1.2.7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地理分布: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陕西。
落叶灌木。
花蕾人药,味甘、微苦、性凉,有小毒。
清热解暑、理气开郁,治烫伤。
含罗勒烯、芳樟醇、柠檬烯等。
始载于《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
为早春观赏树种。
同属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e叶人药,祛风解表、芳香化湿。
1.2.8半枫荷Semil幻uidambar cathayensis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海南、贵州、江西。
常绿乔木。
根、叶为民间草药,味微苦、涩,性温。
祛风止痛、除湿。
1.2.9疣果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
地理分布: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宁夏、甘肃及华北、东北。
多年生草本。
地上部分为中药“透骨草”。
的原植物之一。
味辛,性温。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同属广东地构叶S.cantoniensis为民间草药,全草人药,作用同上。
1.2.10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湖北、陕西、甘肃。
海拔1100~2600m。
落叶乔木,又称“鸽子树”,供观赏。
根或果皮入药,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止泻。
其变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vat.vilmorin—iana药用同上。
1.2.11败蕊无距花Stapfiophyton degeneratum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
海拔200~300m。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主治蛇伤。
又称“蛇迷草”。
1.2.12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a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广东、陕西、河南、甘肃。
海拔100~2800m。
常绿灌木。
茎髓为中药“通草”。
味甘、淡,性微寒。
清热,利水渗湿、通淋、通乳。
1.2.13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地理分布: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西藏、河南、安徽、江西、贵州、浙江。
海拔1650~4900m。
多年生草本。
本种与其变种卵叶羌活Ⅳ.7{}也. sii var.oviforme及同属植物羌活N.incisum的根及根状茎为传统中药“羌活”。
味辛、苦,性温。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1.2.14盾果草Thyrocarpu~sampsonii
地理分布:甘肃、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
清热解毒、消肿、止泻。
1.2.15四棱草Schabelia oligophylla
地理分布: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江西、浙江、湖南。
海拔800m左右。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
味辛、苦,性平。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四川作“四棱筋骨草”,入药。
1.2.16动蕊花Kinostemon ornatum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
四川、广西、湖北、陕西。
海拔740~2550m。
多年生草本。
四川民间称“红荆芥”,全草入药。
味辛、苦,性凉。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同属粉红动蕊花K.alborubrum分布于湖北、四川,民间称“山合香”,全草人药,清热明目、疏风通络。
1.2.17疏毛翅茎草Pterygiella duclouxii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四川、广西。
海拔 l750~2600m。
一年生草本。
民间称“紫茎牙痛草”,全草人药,味苦,性凉,主治牙痛及咽喉肿痛。
1.2.18岩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地理分布:湖北、四川。
海拔900~1200m。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药用,味甘,性凉,补肾、明目、活血调经。
1.2.19全唇苣苔Deinocheilos$ichuanense
地理分布:四川、江西。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入药,治跌打损伤。
1.2.20云南双盾木Dipelta yunnansis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
海拔880—2400m。
落叶灌木。
四川当地称“鸡骨柴”根入药,味苦、性平,发表透疹、解毒止痒。
1.2.21假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甘肃。
草质藤本。
鳞茎为民间草药“土贝母”味苦、性平,清热化痰、散结拔毒。
含三萜皂苷,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
1.2.22华蟹甲草Sinaealia tangutica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湖北、西藏、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甘肃。
多年生草本。
1.2.23小鹭鸶草Diuranthera minor
地理分布:贵州、云南、四川。
多年生草本。
云南当地称“天生草”根入药,味淡、性平,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1.3多型属
1.3.1白八角莲Dysosma rnajorensis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入药,贵州当地称“乌云伞”,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
该属共7种,大多数种含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为鬼臼毒素的重要资源之一。
1.3.2异药花Fordiophyton faberi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贵州。
海拔600~l800m。
多年生草本。
叶入药,味苦、性凉,清肺、祛风除湿。
又名:酸猴儿。
其变种肥肉草F.faberi var.for-dii全草入药,凉血止痢。
1.3.3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
地理分布:西藏东部、甘肃南部、青海。
海拔3500~4700m。
多年生草本。
根或全草入药,藏药名“索罗莫保”味苦、辛,性寒。
内服治肺病咳血,外用治刀伤。
同属植物绵毛丛菔Solms-laubachia lanata藏药名“索罗嘎保”性味功效同上。
1.3.4城口东俄芹Tongoloa silaifolia
地理分布:四川、陕西、甘肃、湖北。
海拔2230~3350m。
多年生草本。
根为民间草药,味甘、苦,性平,祛风湿、强筋骨、止血。
1.3.5青龙藤Biondia henyi
地理分布:四川、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
海拔1000~1700m。
木质藤本。
地上部分入药,味辛,性温,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1.3.6四轮香Hanceala sinensis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浙江、江西、湖南、广西。
海拔1240~2200m。
多年生草本。
四川当地称“野藿香”地上部分入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1.3.7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安徽。
多年生草本。
民间草药,全草人药,治烫伤。
1.3.8半蒴苣苔Hemiboea he~,yi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
海拔350~2100m。
多年生草本。
又名“天目降龙草”全草入药,味微苦,性平,清热、利湿、退黄疸。
2讨论
2.1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种类丰富。
据初步统计约有67属,占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的27.1%,含78种3变种,分别隶属于41个科。
其中包括银杏科Ginkgoaceae、杜仲科Eucommiaceae、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和珙桐科Davidiaceae4个中国特有科。
在这67个特有属中,裸子植物1属,单子叶植物4属,其余62属为双子叶植物。
单型属36个,占53.73%、少型属23个,占34.33%、多型属8个,占11.94%。
它们当中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白果Ginkgo biloba、杜仲Eucomia ulmoides、羌活 Notoptergium forbesii,N.incisum、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通草Tetrapanax papyrifera,还有著名的藏药丛菔Solms-laubachia spp.、唐古特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 filicula以及众多的民间草药如马蹄香Saruma henryi、金铁锁 Psammosilene tunicoides、子宫草Skapanthus oreophilus、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滇芹Sinodielsia yunnansis等等。
2.2就系统发生而言,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们既包含残余古老的类型,又有进步和特化的类型。
杜仲属Eucomia、银杏属 ginkgo、珙桐属Davidi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蜡梅属Chimonanthus、青钱柳属Cyclocarya、大血藤属Sar—gentodoxa、裸蒴属Gymnotheca、牛鼻栓属Fortunearia、岩白菜属Triaenophora、八角莲属Dysosma、喜树属 Camptotheca、金铁锁属Psammosilene、星果草属Aster-oprum、刺萼参属Echinocodon等无疑是原始的古特有属代表,而独花兰属Changnieni、涌地金莲属 Musella、虾须草属Sheareria、马尿泡属Przewalskia、细穗玄参属ScrofeUa、长蕊斑种草属Antiotrema、川明参属Chuanminshen、四轮香属Hanceola、马蹄黄属Spelt-ceria等则是进化的或相对年青的类群。
2.3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对生存条件的适应力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变化。
例如:大戟科Euphorbiaceae地构叶属Spe—ranskia含3个种,广泛分布于5个植物亚区。
其水平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垂直分布幅度达1250m,适应于石质山坡、灌丛、草地、等多种生境。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同样有3个种,但其分布仅限于华南热带地区的杂木林中。
伞形科Umbelliferae羌活属Notopterygium同时出现于4个植物亚区,而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长穗花属Styrophyton仅见于滇东南。
五加科Ara—liaceae通脱木属Tetrapanax的垂直分布从海拔100~2800m,跨度达2700m。
金缕梅科牛鼻栓属Fortu一 nea垂直分布从海拔610~1080m,跨度仅为470m。
2.4生活型是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单位,也是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对生活环境综合因子长期适应的结果。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生活型的多样性反应了这些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67个属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41属,占61.2%;落叶乔木和1年生草本各7属,各占10.5%;灌木及半灌木6属8.9%:,藤本5属,占7.4%;常绿乔木仅1属,占1.5%。
2.5尽管对大部分特有属药用植物目前还尚未进行深入的化学与药理研究,但已有资料仍然表明了它们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方面的多样性。
除了人们熟知的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树皮所含生物碱的抗癌作用、银杏Ginkgo biloba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抗心血管病作用、杜仲Encomia ulmoi~s树皮含环烯迷萜类化合物等,近年来又有不少新发现。
例如:治疗妇科病的民间药子宫草Skapanthus oreophilus全草含二萜类化合物;八角莲属Dy$osma大多数种含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裸芸香Psilopeganum sinense地上部分含香豆精类化合物等。
茄科天蓬子Atropanthe sinensis已成为菪烷类生物碱的新资源。
易醒等从胡桃科青钱柳Cvclocarva paliurus的叶中已分离出20种单体化合物。
其主要甜味成分为三萜皂苷,有降压、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
等。
周光雄等从金缕梅科半枫荷Semil幻uidambarcathayensis的根茎中首次分离得到9个具有抗炎活性的齐墩果酸衍生物及鞣酸衍生物。
综上所述,多方面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应加以积极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