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慢性盆腔炎方

【方名】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甚为难治,我们在摸索过程中,发现红藤败酱散加减,有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
该方与清化止痛汤5~9克,桃仁10克。
但我们临床常遇到的是慢性盆腔炎,已由热毒湿浊转变为气滞血瘀,但仍然夹有湿浊或湿热,蕴阻在少腹肝经部位,而且是经络血分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瘀浊必然反过来耗损肝肾之阴,久而亦及其阳,而且慢性盆腔炎之所以反复发作,正是与肝肾不足有关。
肝肾者乃下焦之主要脏器,所以邪毒湿浊之所以发病,及其发病后的稽留不已,就在肝肾不足,虽主要是阴血,而御邪又在于阳气,故阴虚及阳。
其次,湿浊又与脾胃,特别是脾土有关,气滞不运,湿浊停留,反过来湿浊停留又必损伤脾胃,是以慢性盆腔炎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腹胀矢气、神疲乏力等症状,有的在服用清利消炎药后,出现腹胀便溏等病证。
因此,我们在众多消炎药中,选择红藤败酱散加入补肾、健脾药而成慢性盆腔炎方。
红藤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仍着重在活血通络,败酱草能败脓利湿,加入一系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药,然后再入较多的扶正之品,已成为我们治疗本病的常规方。
鉴于本方的由来是红藤败酱散,故仍重点分析此两药。

红藤:又名血藤、千年健,味苦,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经,祛风杀虫的作用,可治肠痈腹痛,热毒便秘,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证,其具体作用,有如《草木便方》所说:“温入血分。
破瘀生新止血。
善治跌仆损伤积血,膨胀,鼻衄,金疮。
”《中药志》亦云:“祛风通经络,利尿杀虫,治肠痈,风湿痹痛,麻风,淋痛,蛔虫腹痛。
”红藤在当今有关报道中被认为是一味治疗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以及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所以我们用它治疗附件炎,是有根据的。

败酱草:又名鹿肠,味苦、辛,性凉,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破瘀败脓,能治疗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等疾。
《本草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本草正义》亦曰:“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
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
惟宜于实热之体。
《本经》、《别录》、《药性论》、《日华子》诸书所载,无一非实热瘀滞之症。
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
而濒湖所引《别录》,竟作产后疾病,《大明本草》又以产后诸痛深言之,则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别者也。
”可见败酱宜于实证。

【加减】若在临床上见到湿热偏甚,带下偏多,色黄白,质黏稠,有臭气,舌苔黄腻中,根部较重者,加入制苍术10克,炒黄柏9~12克,薏苡仁30克;脾胃失和者,腹胀颇著,矢气频作,大便溏泄,次数较多者,加入炒白术10克,砂仁5克,六曲10克;若小腹有冷感,腹鸣漉漉,腰腿酸冷,舌苔白腻,原方应减轻红藤、败酱草用量,加入肉桂3~5克,艾叶9克,鹿角霜10克,制附片5克等;若胸闷心烦,口苦口渴,便艰尿黄者,可加入钩藤15克,炒栀子9克,炒柴胡5克。

Processed in 0.07312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