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
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
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
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
此方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有所发挥。
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
1.风寒暴瘖
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
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
处方如下:
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
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
入肺、胃经。
《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
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
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
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
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
如《寿世保元》就有风入脑髓之说。
据笔者临床观察,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
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
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
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
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比较接近。
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
有的还有周期性发作,普通药物常难以奏效。
处方如下:
麻黄9g,细辛5g,炮附子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南星10g,川芎10g,全蝎5g,老葱头5,水煎服。
可对入黄酒一小杯。
对特别顽固的病人,可加麝香0.1g吞服。
按:上方依法制成散剂久服,可作巩固治疗。
高血压病人上方慎用。
3.色寒证
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
是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
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
尚未有统一病名。
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症。
并介绍了四个病例。
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
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
或伴有发热。
面色晦黯或苍白。
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
脉多弦急或沉紧。
舌苔淡白或紫暗。
因为此病危急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
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
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
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
今列举两例如下。
例1
黄某,男,60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
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
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
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
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
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
脉弦紧。
舌淡白。
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
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
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
余始恍然而悟。
对曰:可也。
遂拟处方如下:麻黄9g,炮黑附15g,北细辛5g,川楝9g,桂枝尖15g,葱白15g,急煎服。
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
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
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
并饮热粥辅之。
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
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
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
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例2
杜某某,女,30余岁,1990年秋诊。
深秋之夜,凌晨约2点,与笔者同住一栋宿舍之李某,突叩门请出诊。
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剧,经服药不见好转。
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卧,全身颤憟,下腹部坚急、疼痛,四肢逆冷。
无呕吐及腹泻。
脉弦紧。
舌淡苔白。
问其阴中是否抽痛,曰:然。
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证实无误后,乃处下方:
麻黄9g,炮附子15g,辽细辛5g,炒小茴9g,桂枝15g,生姜15g,葱白15g,因患者自己开有中药店,嘱其急急取药煎服。
并嘱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
至当日上午痛止,两剂而愈。
按:本证的治疗,在民间也有些土方法,但疗效难以确定。
中药的治疗,原则上以温经散寒为主。
但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加减。
如厥阴寒盛,阴冷囊缩,青筋显露者,应加吴朱萸、炒小茴。
胀急者加台乌、香附。
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
外寒内实,舌苔黄而便秘,有阳明腑证者加大黄,也即大黄附子汤之意。
再则,凡遇此证,加入桂枝、葱白、生姜以通阳透表,都是适宜的。
4.手少阴本经病
据有关文献记载,其表现为:“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
”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56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
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
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
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
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
脉沉紧,舌苔稍黄腻。
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
处方如下:
麻黄9g,炮附子12g,北细辛5g,琥珀6g,苦参6g,血竭3g 研冲),五剂。
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
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
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
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