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制剂开发有新依据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等在对中药丹参进行的系统研究中发现,多酚酸类化合物丹参乙酸镁不仅具有好的活性,而且在丹参药材中含量很高。
他们提出将丹参乙酸镁作为新药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标准,不仅使有效成分明确,而且便于质量控制。
《中国药理学报》近日发表的相关论文展示了新的动物实验依据。

据王逸平研究员介绍,中药丹参临床上除了用饮片进行配伍组方外,丹参制剂和以丹参为主的复方制剂品种繁多,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滴丸等剂型。
些产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研制的,由于受当时研究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王逸平带领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多酚酸类化合物丹参乙酸镁不仅具有更好的活性,而且在丹参药材中含量很高。
研究还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多酚酸盐同样保持了很好的药理活性和作用。
由此他们大胆提出将丹参乙酸镁作为新药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标准,含量达到80%以上。
,丹参多酚酸盐的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及美国的专利授权,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项目。

他们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建立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在大鼠跳动的心脏上直接观察微循环血流,检测药物对心脏微循环的影响。
他们的实验证实了丹参多酚酸盐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为丹参多酚酸盐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Processed in 0.13662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