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在炎热的夏季,暑湿熏蒸容易引起各种皮肤病。
尤其婴幼儿童皮肤嫩弱,适应外界和抗病的免疫力低下,儿童容易发生痱子、疖肿、脓疱疮等感染性皮肤病。
痱子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以及儿童皮肤汗腺发育不全,汗液不易蒸发,汗液渗入和刺激皮肤周围组织而发病。
常发生在头额、颈、胸背及皮肤皱折部,表现为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水疱和小脓疱,成批出现,自觉轻度瘙痒和灼热感。
疖肿俗称“热疖头”,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如反复发作和数目较多时,又称为疖病。
夏季儿童的皮肤抗病能力低下,常由于虫咬皮炎、出汗过多、痱子、瘙痒搔抓和皮肤破损,细菌侵入皮肤毛囊和周围组织引起炎症。
初期为鲜红色毛囊性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形成暗红色结节,结节顶部有小脓疱,局部肿痛。
随后形成脓栓,坏死,破溃脓栓脱落,以后炎症逐渐消退,愈合,留有疤痕。
发病时常伴局部的肿痛,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症状。
主要发生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等处。
脓疱疮中医称“黄水疮”。
主要是夏季出汗过多,皮肤防病能力降低,在皮肤破损后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化脓性球菌所致。
常发生在头面部、颈部、肩背部等曝露部位。
初为散在的红斑丘疹,水疱,很快变为脓疱,疱周有炎性红晕,脓疱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表面有脓液,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
脓液容易传染扩散,形成大片损害,或传播与其他儿童。
严重脓疱疮可播及全身,引起畏寒发热等毒血症状,或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痱子、疖肿、脓疱疮是多发于儿童的感染性皮肤病。
早期以外用药为主,常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或中药金黄散,每二小时外用一次,有消炎抗菌,收敛干燥作用。
脓痂形成时应外用百多帮软膏。
疖肿早期可外用中药金黄膏,促进其吸收、好转。
如已形成脓疖,可外用千捶膏,拔脓头排脓,可避免儿童受开刀排脓的惊吓。
但切忌自行挤压,以免引起脓毒血症。
对疖肿和皮损广泛的脓疱病,应及时地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口服或注射抗菌素。
中药金银花露冲开水饮服有清热消暑和预防作用。
也可应用中成药治疗此类感染性皮肤病。
六神丸、六应丸或甘露消毒丹口服,根据年龄增加,每一岁每次一粒,每日三次。
或用凉开水烊化,涂抹痱子或疖肿。
口服不宜过量,可以刺激消化道和引起儿童腹泻。
保持儿童皮肤的清洁卫生、干燥凉爽,经常吃一些清热消暑的水果和食品,如西瓜、绿豆百合汤等可减少上述皮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