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胎位中,绝大多数为枕前位。
如果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发现胎位呈枕后位、臀位、横位等,称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胎位异常。
中医认为,胎儿赖肾气所养,灸至阴可调足少阴之气,是矫正胎位的经验穴。
此法有较高的胎位转正成功率,通常用艾灸至阴穴的方法。
施术时间最好选在下午15:00~17:00时。
孕妇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去一侧袜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稳均匀呼吸,双眼自然闭合意想腹内胎儿转动。
施治者如持笔写字状将灸用艾条点燃端对准孕妇足小趾外侧至阴穴处施温和灸。
孕妇觉有温热感从足小趾延脚外侧面向外踝方向传导,胎儿在腹内频繁活动并有转动时计时艾灸20分钟。
术毕孕妇保持原位仰卧60分钟。
每天施灸一次,妇检一次,胎位转正即停施术。
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方法,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代医家张文仲的《随身备急方》。
该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经济安全等优点。
只要正确掌握施治要点,一般孕妇3~5次即可使胎位转正。
从西医神经反射角度看,至阴穴下分布有来自腰4至骶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分支,通过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疗信息达相应的腰4至骶5脊髓神经阶段,调节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宫缩矫正胎位不正。
据统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对腹壁紧张度一般,妊娠7~8个月的孕妇矫正成功率最高,可达95.98%,其中1~4月即可矫正者达86%。
妊娠8个月后,儿头固定,胎儿部分入盆,则会影响疗效。
若灸数次无效当查明原因,转科处理,导致胎位不正原因甚多,如盆腔狭窄,子宫畸形等不属针灸治疗范围,应由产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