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变迁

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

阿胶,出《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
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
有补血止血、养阴润肺之功。
但溯源历史,阿胶最初并非用驴皮制成。

考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谓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东阿。
”可见最早阿胶是用牛皮煮熬而成,并非以驴皮为之。
故汉晋所用之阿胶是以牛皮为原料制作的牛皮胶,并非今天通常认为的驴皮胶。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
娑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
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
”可见当时并不以驴皮胶为贵。
到唐代,陈士良《食疗本草》中首次提出以牛皮制作的胶称为“黄明胶”,一直沿袭至今。
而陈藏器《本草拾遗》、王焘《外台秘要》等书,同时记述了驴皮胶、黄明胶和阿胶,作用相近,应用未加细分。

阿胶作为通用名称,制作原料不一,如宋代王继先《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言:“阿胶……谓用东平阿井水而熬成,然皆以驴、牛皮可就。
”但似以东阿井水煮制驴皮而成者为地道,如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阿胶“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
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
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
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是牛皮,是二皮可通用。
但今牛皮制作不甚精,止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
”但到明代,对制胶的原料亦未统一为驴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娑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
……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
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直到清代以后,阿胶始逐渐统一以驴皮为原料熬制而成。
清代周岩《本草思辨录》称:“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

阿胶质地的优劣,功效强弱固然与原料密切相关,但似乎并不是绝对的。
据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言:“近年来,又试制成功以猪皮代替驴皮熬制的产品新阿胶,经分析和鉴定,所含成分与驴皮阿胶相似,临床功效亦同,完全可代驴皮阿胶使用。
”而所用水质、辅料及加工工艺似当深究,确关疗效之高低。
山东东阿之阿胶,以驴皮加冰糖、黄酒、豆油等为辅料,尤取阿井水炼制而正宗。
阿井,位于东阿镇,旧属山东省东阿县,今归山东省平阴县。
阿井之水乃济水之眼,其色绿且醇,趋下域内有狼溪河,其水为憬水之源,乃洪范等九泉之水所会归,性属甘温,合此水制胶为最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即言:东阿县故城“大城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沈括《梦溪笔谈》亦说:“阿井水,性趋下,清且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中国药学大辞典》也记载:“狼溪河其水源为憬水之源,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
”说明其渊源有自,其来甚古。

可见,阿胶古来所用原料不一,先用牛皮,后诸皮皆用,至唐宋时牛、驴皮成两大主流,清至今渐以驴皮熬制,牛皮制作者名黄明胶,功用近似,然从古今用药经验和临床习惯来看,以黑驴皮制之为上,尤以东阿井水熬制为道地,牛皮次之,猪皮等制成的新阿胶更下之,且作用为弱。

Processed in 0.06764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