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诊病之余,不时有人问: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养法?
对此,笔者根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结合临证及生活体会,给病人讲解了其中的原委和方法,病人得以解惑并有所受益。

什么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根据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这一提法是把人放在自然界中去考虑的。
四季的交替,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也要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气;秋冬养阴,以助收藏之气。
这种养生理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养生之本。
“养,供养也”,只有依季节的变化,供养人体所需要的阴精或阳气,人的生命过程才能与自然界生物一样,顺应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享受天年。

春夏气温升高,阳气偏盛,为什么要养阳?

春夏阳光直射地面,气温升高,天地之间阳气偏盛,自然界的生物呈现蓬勃生长的局面,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气温升高而旺盛。
白天长,夜间短,人的活动量增加,消耗的阳气也会增多。
加之人们贪饮纳凉,避热就寒,也会消耗一部分阳气。
所以,就阴阳的平衡而言,阳气消耗多,阴气消耗少;而人们对于天气的炎热,只知补充水分,而不知守护阳气,夏季的寒性腹泻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却常被人忽略了。
所以先哲们提醒后人,春夏季节要注意养阳气。
阳气不但可以增加人的动力,还可以温化体内的阴分,从而使阴阳保持平衡,不致于产生“阴寒独盛于内”的疾病。

秋冬气温下降,寒气偏盛,为什么要养阴?

进入秋冬季节,由于太阳位置的偏移,气温逐渐下降,天地间阴气偏盛,自然界的生物也进入了减少活动甚至冬眠状态,人体的阳气也收敛在内,不作过多消耗,以便保持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
而阳气要收敛在内,需要阴气的含包。
秋冬季节人们为了祛寒就温,会过食辛辣食物以及抽烟、饮酒,居处近火避寒,衣着也裘衣裹身,这样就会消耗过多的阴气,阴气消耗过多,就不能含包阳气,阳气自然会耗散在外。
阴阳不平衡,就会产生“阴虚生内热”的疾病,冬季的热感冒或“上火”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先哲们告诫后人,秋冬季节不要单纯食辛就温,要补充一定的阴分,阴分充足了,不但可以含包阳气,还可以不断为阳气补充营养,人体的机能就可以保持平衡了。

春夏怎样养阳?

春夏是阳气增长的季节,人们要顺应阳气的生长,而不要随意去消耗它。
依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讲述,春夏季节,晚睡早起,披发宽衣,到庭院里缓缓散步,尽量接受阳光的沐浴。
神志愉悦,充满活力,切忌恚怒和郁闷,使自己的心情顺应万物的生长。
不要滥用苦寒清热药物,也不可常在空调房间久坐,要少食或不食冰镇食品。
适量吃一些生姜或辣椒,以散体表和胃肠内的湿寒之气。
个别阳虚体质的人,还可以食用一些温性水果,如大枣、桂圆、葡萄,以及肉桂、干姜,或生姜羊肉汤等,以助阳气的恢复和振奋。
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的人,夏至后贴敷膏药,就是春夏养阳的外治疗法;阳虚甚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等,以此补充体内所需要的阳气。

秋冬怎样养阴?

秋冬养阴的方法主要是饮食避害和形体锻炼。
饮食避害即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的火锅、白酒,以及温热性的补益类煲汤;而要多喝一些白开水,吃一些水果、青菜,如苹果、白梨、香蕉、柚子、萝卜,或猪肉、鸭肉、绿豆等,以此补充体内的阴津;形体锻炼也不要过度,以微微汗出为宜,心率不要超过每分钟110次,以免汗出过多,耗散阳气,出现阳气外脱的危象。
患有颈肩腰腿痛的病人,冬季避寒就温是重要的,但过食辛温性的药食,经络虽然温通,而阳气也会随之有所耗散,所以容易复发。
如果加用一些养阴药食,如白芍、当归、熟地、天门冬、枸杞,或黑豆、黑芝麻、芡实、山药等,阳气温通而不耗散,病痛就会得到缓解。

Processed in 0.06630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