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的舌体与整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均可从舌体上反映出来。
中医常通过舌诊,以候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
故常运舌体,能使邪火不生、五脏平安、气血顺畅,有利于祛病健身。
舌是口腔中重要器官之一,附着于口腔底、下颌和舌骨。
它是由很多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
正如《灵枢》所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中医一般将整个舌体分为四个部位: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它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
同时,舌的不同部位分别对应着不同脏腑。
舌尖属心,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属脾,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属肾,反映肾、膀胱病变,舌边属肝胆,反映肝、胆病变。
正常的舌象,应该是淡红色,苔薄白,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胖瘦大小适中。
舌和苔的变化是内脏病变的反映。
常练“舌功”能却病强身延年,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益。
舌功能的锻炼可通过咀嚼、唱歌及有意识的运动来进行。
细嚼慢咽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以利舌在搅拌食物中更好运动。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舌在搅拌食物中,能增强大脑记忆力。
细嚼慢咽和舌的搅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肠疾病。
唱歌健身
经常歌唱有利于舌的活动。
舌有调节声音的功能。
唱歌可增加舌的运动,从而防治疾病。
研究表明,唱歌对身体健康有益,唱歌练习的主要肌肉群在上半身,是提高心血管效率的有氧运动,唱歌能使更多氧气输入身体,可以提高神经灵敏度,呼吸的改善可以减少感冒的发生。
功能锻炼
赤龙搅海 先平心静气,然后将舌在口中不停地搅动,使口中唾液不断增生,待唾液满口时,分三口随气徐徐咽下。
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
“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
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
”
舌抵腭缩肛《元关真谛》曰:“每卧时,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即咽津一口,行数次然后卧,可愈频溺。
”其意是说,每晚睡觉之前,舌抵上腭,目内视头顶百会穴,提缩肛门,即咽唾液一口,行数次后再卧床休息,此法可治疗尿频。
叩齿咽津 冷谦的《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
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
每作三次乃止。
”此法持之以恒,永无齿疾。
舌挂齿聚津 宋代养生家蒲虔贯在《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中说:“常以舌挂口齿,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
”中医认为,保得一分阴津,便得一分生机。
并有“舌如风干荔枝者死”的说法。
常练舌功,则有利于生津、聚津,唾液充盈,有利于健身。
津液不足则常常引起口干、无汗、皮肤干燥,也可使面部失去润泽、大便秘结,或者导致舌上无苔及耳鸣等症。
所以,常以舌挂齿聚清津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有利于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