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胰”的认识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中医的胰,古字写作。
李时珍云:“颐音胰,亦作胰。
动物的胰在古代早被中医认识,并作为临床药用。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到胰的有五处,二处治咳嗽,有三处做成面药与手脂,用以治疗面皮肤黑粗及手足皲裂。
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明代《本草纲目》等更广泛应用猪胰和羊胰,做成面脂、面药,用作美容,可使手面白净。
胰多取新鲜者捣烂入药。
现代医学研究,胰腺富含多种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
胰作药用,就是我国古代的酶制剂,因它具有酶的活力而取效。

《本草纲目》总结了前人的用胰经验,书中曾列举了猪胰、羊胰、犬胰。
用于治疗肺病咳嗽、诸疮疡、冷痢等。
李时珍又进一步指出胰“生两肾之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
李时珍所说的胰和现代医学的胰腺一致,因胰腺的位置在两肾之间,其质实而软,粉红色,是一个似脂非脂的腺体。

李时珍首次提出中医的命门就是胰,是有重要意义的。
中医之命门,乃三焦发源地,它可以温养脏腑,蒸腐水谷,又和肺有密切关系。
命门火衰则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为水肿、痰饮、食积等症,在肺为喘。
中药胰的药用效果,和命门的功能有一致处。
而古人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
故李时珍提出胰是人的“命门”有一定的依据。
而现代医学证明胰腺确有帮助水谷消化和促进糖的氧化而产生热量的作用,从而支持了李时珍所言。

Processed in 0.06562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