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61载、享年69岁的清朝皇帝康熙,是中国的寿星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平常注重自身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有关他的医疗保健轶事颇多,现将他的养生经验总结如下:
不滥用补药
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
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
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
朕尝谕人勿服补药。
药补不如食补。
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
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
先年满州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
”这段话,虽有偏激之处,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无病“好服补药”之弊,十分中肯,而且从人生哲理加以发挥,确实难能可贵。
他57岁时,颏下有几根白须,曾有大臣晋献滋补肝肾的乌须丸,而康熙认为乃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书法宽怀 运动强身
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
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
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
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还可消除疲劳,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上露凝铜雀润”——虽然书案上和铜雀上凝聚了欲滴的露珠,但仍然是“象管挥时在正心”。
这“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之专,养志之诚,娱心之深。
对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朝政,深悉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日理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蔬菜。
在秋高气爽之时,则到木兰围场,急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接受西医西药
十七世纪初,日尔曼人的《泰西人身说概》和意大利人的《人身图说》及法国人的《人体解剖学》等相继传入中国。
为了学习西方医学,康熙令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及宫廷画家等人,专门画了一些解剖图象,还叫传教士巴多明将《人体解剖学》译成中文,希冀“造于社会”,挽救“人之生命”,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西药,康熙对治疟药金鸡钠有着特别的兴趣,原来康熙32年,他患了疟疾久治不愈,众医束手无策,恰逢法国的传教士洪若翰、刘应入京闻知,特进献金鸡纳,康熙服之而愈,大喜,给予重赏,赐广安门内广厦一所。
此后康熙视金鸡纳为奇药,并把它作为“御制圣药”转赐患疟的大臣,以示恩宠。
为了研究推广西药,康熙还恩准在宫中开设了实验室,供传教士制西药用。
有时康熙还亲自给官员问病开方,中西药并用。
他在宫内试种牛痘预防天花,效果较好。
其后下诏推广,让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蒙古人也种牛痘。
“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康熙“坚意为之”。
禁烟忌酒
康熙从不饮酒,也厌恶抽烟。
他认为烟酒对身体伤害很大,也告诫群臣要远离烟酒。
但大臣史贻直和陈元龙,却嗜烟如命,成天烟袋不离手。
康熙打算让两人把烟戒掉。
一年,康熙去江南出巡,史、陈两人也随行。
皇帝御车在山东的德州驻跸。
康熙当面赏赐两人各一枝水晶杆的烟袋,让他俩当众抽吸。
俩人闹不清康熙的真正用意,还有些受宠若惊,马上装烟点火抽起来。
谁想,刚一用力吸,隔着透明的烟杆清楚地看到了火星顺杆直往上冒,劈啪作响,直到唇边,还发出更响的爆裂声。
史、陈二人到这时才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
这时,俩人再也不敢吸烟,并且从此戒了烟。
膳食简单
作为皇帝,膳食无疑要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康熙皇帝却比较简单。
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他特别告诫人们,“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当戒”,“高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这些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对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好处。
他还说,“诸样可食果品,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
”康熙还提倡饭后要造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
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益也。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很有道理。
他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说:“人生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所谓人恒劳而知逸。
若安于逸则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
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康熙精于养生之道,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论述,值得今人借鉴。
康熙晚年所作的诗颇能概括他养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
鬓霜渐薄德,神惫恐高誉。
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书。
山翁多耄耋,精食并园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