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马姓幼女,于午节前得温病,医治旬日病益增剧,周身灼热,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情势危殆,其脉确有实热,而至数嫌其过数。
盖因久经外感灼热而阴分亏损也。
遂用生石膏两半、生山药一两,煮浓汁两茶盅,徐徐与之。
连尽两剂,灼热已退,从前两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而仍有烦躁不安之意。
遂用阿斯匹林二分,同白糖钱许,开水冲化服之,周身微汗,透出白痧满身而愈。
或问︰外感之症,在表者当解其表,由表而传里者当清其里。
今此症先清其里,后复解其表者何也?
答曰︰子所论者治伤寒则然也。
而温病恒表里毗连,因此表里之界线不清。
其症有当日得之者,有表未罢而即传于里者,有传里多日而表症仍未罢者。
究其所以然之故,多因此症内有伏气,又薄受外感,伏气因感而发。
一则自内而外,一则自外而内,以致表里混淆。
后世治温者,恒不以六经立论,而以三焦立论,彼亦非尽无见也。
是以愚对于此症有重在解表,而兼用清里之药者,有重在清里而兼用解表之药者,有其症似犹可解表,因脉数烦躁,遂变通其方,先清其里而后解其表者。
如此则服药不至瞑眩,而其病亦易愈也。
下列所治之案,盖准此义。
试观解表于清里之后,而白痧又可表出,是知临症者,原可变通因心,不必拘于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