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基本资料】
武清县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
【病因】
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洪长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钟七十八至。
【诊断】
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气化热,或有暑气之热内伏,略为外感所激,即表里陡发壮热,一两日间阳明府热已实,其脉之洪长有力是明征也。
拟投以大剂白虎汤,再少佐以宣散之品。
【处方】
生石膏知母鲜茅根青连翘>甘草粳米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表里之热分毫未减,脉象之洪长有力亦仍旧,大便亦未通下。
此非药不对证,乃药轻病重药不胜病也。
夫石膏之性《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若遇阳明大热之证,当放胆用之。
拟即原方去连翘加天花粉,再将石膏加重。
【处方】
生石膏知母天花粉鲜茅根甘草粳米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服下。
【三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下燥粪数枚,其表里之热仍然不退,脉象亦仍有力。
愚谓孙××曰︰余生平治寒温实热证,若屡次治以大剂白虎汤而其热不退者,恒将方中石膏研极细,将余药煎汤送服即可奏效。
今此证正宜用此方,孙××亦以为然。
【处方】
生石膏生怀山药甘草将山药、甘草煎汤一大碗,分多次温服。
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钱许,热退勿须尽剂,即其热未尽退,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亦宜将药停服。
【效果】
分六次将汤药饮完,将石膏送服强半,热犹未退,大便亦未通下,又煎渣取汤两盅,分数次送服石膏末,甫完,陡觉表里热势大增。
时当夜深,不便延医。
孙××自持其脉弦硬异常,因常阅《衷中参西录》,知脉虽有力而无洪滑之象者,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遂急买高丽参五钱,煮汤顿饮下,其脉渐渐和缓,热亦渐退,至黎明其病霍然全愈矣。
【说明】
按伤寒定例,凡用白虎汤若在汗吐下后及渴者,皆宜加人参。
细询此证之经过始知曾发大汗一次,此次所服之药虽非白虎汤原方,实以山药代粳米,又以石膏如此服法,其力之大,可以不用知母是其方亦白虎汤也。
若早加党参数钱,与山药、甘草同煎汤以送服石膏,当即安然病愈。
乃因一时疏忽,并未见及,犹幸病者自知医理以挽回于末路。
此虽白虎汤与人参前后分用之,仍不啻同时并用之也。
此证加人参于白虎汤中其益有三︰发汗之后人之正气多虚,人参大能补助正气,俾正气壮旺自能运化药力以胜邪,其为益一也;又发汗易伤津液,津液伤则人之阴分恒因之亏损。
人参与石膏并用,能于邪热炽盛之时滋津液以复真阴,液滋阴复则邪热易退,其为益二也;又用药之法,恒热因凉用凉因热用,《内经》所谓伏其所因也。
此证用山药、甘草煎汤送服石膏之后,病则纯热,药则纯凉,势若冰炭不相容,是以其热益激发而暴动。
加人参之性温者以为之作引,此即凉因热用之义,为凉药中有热药引之以消热,而后热不格拒转与化合,热与凉药化合则热即消矣,此其为益三也。
统此三益观之,可晓然于此病之所以愈,益叹仲圣制方之妙。
即约略用之,亦可挽回至险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