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兼喘促

【病人基本资料】

辽宁赫姓幼子,年五岁,得风温兼喘促证。

【病因】

季春下旬,在外边HT戏,出汗受风,遂成温病。
医治失宜,七八日间又添喘促。

【证候】

面红身热,喘息极迫促,痰声漉漉,目似不瞬。
脉象浮滑,重按有力。
指有紫纹,上透气关,启口视其舌苔白而润。
问其二便,言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微黄,然甚通利。

【诊断】

观此证状况已危至极点,然脉象见滑,虽主有痰亦足征阴分充足。
且视其身体胖壮,知犹可治,宜用《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再加杏仁、川贝以利其肺气。

【处方】

麻黄桂枝尖生杭芍清半夏杏仁川贝母五味子干姜细辛生石膏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方解】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然其石膏之分量,仅为麻桂三分之二,而此方中之生石膏则十倍于麻桂,诚以其面红身热,脉象有力,若不如此重用石膏,则麻、桂、姜、辛之热,即不能用矣。
又《伤寒论》小青龙东加减之例,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黄者,因重用生石膏以监制麻黄则麻黄即可不去也。

【复诊】

将药服尽一剂,喘愈强半,痰犹壅盛,肌肤犹灼热,大便犹未通下,脉象仍有力,拟再治以清热利痰之品。

【处方】

生石膏栝蒌仁生赭石共煎汤两盅,分三次徐徐温饮下。

【效果】

将药分三次服完,火退痰消,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说明】

此案曾登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评此案云︰“风温犯肺胀喘促,小儿尤多,病最危险,儿科专家,往往称为马脾风者此也。
此案断定为外寒束内热,仿《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再加贝母开豁清泄,接方用二石蒌仁等清镇滑降而痊。
先开后降,步骤井然。
惟五岁小儿能受如此重量,可见北方风气刚强,体质茁实,不比南方人之体质柔弱也。
正惟能受重剂,故能奏速功。
”观何廉臣评语,虽亦推奖此案,而究嫌药量过重,致有南北分别之设想。
不知此案药方之分量若作一次服,以治五岁孺子诚为过重。
若分作三次服,则无论南北,凡身体胖壮之孺子皆可服也。
试观近今新出之医书,治产后温病,有一剂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见于刘蔚楚君《遇安斋证治丛录》,刘君原广东香山人也。
治鼠疫病亦有一剂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见于李健颐君《鼠疫新篇》,李君原福建平潭人也。
若在北方治此等证,岂药之分量可再加增乎?
由此知医者之治病用药,不可定存南北之见也。
且愚亦尝南至汉皋矣,曾在彼处临证处方,未觉有异于北方,惟用发表之剂则南方出汗较易,其分量自宜从轻。
然此乃地气寒暖之关系,非其身体强弱之关系也。
既如此,一人之身则冬时发汗与夏时发汗,其所用药剂之轻重自迥殊也。
尝细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
仲景当日原先着《伤寒论》,后着《金匮要略》,《伤寒论》小青龙汤,原有五种加法,而独无加石膏之例。
因当时无当加石膏之病也。
至着《金匮》时,则有小青龙加石膏汤矣,想其时已现有当加石膏之病也。
忆愚弱冠时,见医者治外感痰喘证,但投以小青龙汤原方即可治愈。
后数年愚临证遇有外感痰喘证,但投以小青龙汤不效,必加生石膏数钱方效。
又迟数年必加生石膏两许,或至二两方效。
由斯知为医者当随气化之转移,而时时与之消息,不可拘定成方而不知变通也。

Processed in 0.42395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