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产生于遥远的时代,“六经皆史”,记录着当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
历史走到今天,“六经”的一些词汇陈旧了,过时了。
如没有人再用“噬脐”比喻后悔莫及“一药之误,每欲噬脐。
”噬脐一词语出《春秋左氏传·庄公六年》)。
今天也没有人把“辨脉”写成“平脉”。
同样,今天也没有人用“寻尺”表示很短的距离。
但还有一些“六经”语句,或由于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或自然地反映了一些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被保留了下来,虽属古语词,但至今还很鲜活,在许多人的口头上流传,这就必然也会反映到医古文中来,象彬彬,外强中干,谆谆,触类,此外还有很多,都可以从“六经”中找到语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
语言的延续,就是思想的延续,人类智慧的延续。
一些鲜活的“六经”语言仍在今日之传承,给今天生活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丰富了今日生活之文化内容,才使我们感到我们的民族蕴藏多么丰厚的文化遗产,这种感受应与对中医药学的感受是一致的,这恐怕也是学习医古文的另一种价值吧。
医古文中所引用“六经”语句,无论是过于陈旧,今人已不再使用,还是现如今仍在流行,朗朗上口,仍然“鲜活”,但都属于古语词之范畴,既然它属于词类里的一个品种,且又确实存在于医学文献之中,为了读懂中医文献就一定要攻克它,因为继承、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是我们这一代新中医学子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