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
主症:胸腹痞满,食后胀闷更甚,易怒易躁、胃纳差、呃逆、恶心、乏力。
舌苔黄腻,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毒。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血瘀
主症:两胁胀痛或刺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胸闷腹胀,纳呆乏力。
舌
淡红或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则:理气消滞,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芌虫丸加减。
脾虚湿阻
主症:脘腹胀满,胁痛足肿,神疲乏力,纳呆便溏。
舌淡肿,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益气健脾,清利湿毒。
方药: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
肝胆湿热
主症:胁下积块,腹大如鼓,黄疸日深,口苦咽干,低热或高热,小便短赤。
舌红或绛,苔黄糙或焦黄,脉弦或滑数。
治则:清利湿热,解毒消积。
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
肝肾阴虚
主症:烦热口干,低热盗汗,形体消瘦,肝区隐隐作痛,腰背酸软乏力,腹水经久不退,小便短赤。
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弦数或细涩。
治则:滋阴柔肝,清热解毒。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2、单方验方
斑蝥500个,陈皮500g,糯米500g。
将糯米洗净,沥干,加入斑蝥置锅内微火炒至焦黄,拣去斑蝥,糯米研碎,将陈皮研粉,混合均匀。
口服,每次5g,每日3次,饭后温水冲服,首服加倍量。
水蛭、虻虫、地鳖虫、壁虎、蟾皮。
仿古方大黄蛰虫丸制备,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5g,莪术15g,鳖甲30g,八月札30g,丹参15g,薏苡仁20g,茯苓12g,陈皮9g,当归12g。
每日1剂,水煎服。
3、外治法
玉枢丹用稀蜂蜜水调成糊状,用纱布敷于肝区肿块或疼痛明显处,48小时换药1次,连续96小时为1疗程。
可止痛、消肿瘤。
速效镇痛膏: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马钱子、乳香、没药、干蟾皮各30g,芦根15g,穿山甲50g,雄黄、姜黄、山慈姑各30g,皂角刺15g,麝香1g,冰片4.5g。
各研成细末,混匀,用米脂和黑狗胆调成糊状。
贴敷肝区,2~3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可止痛、消肿痛。
生芪60g,牵牛子20g,桂枝10g,猪苓20g,莪术30g,桃仁10g,薏苡仁60g。
水煮2次浓缩成膏状,涂于腹壁皮肤1~2mm厚,上至剑突下,下至脐下10cm,两侧至腋中线,每日换1次。
可消癌性腹水。
4、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主穴选章门、期门、肝俞、痞根、内关、公孙等;配穴可对症选取,如中脘、天枢、气海理气行滞,支沟疏达三焦气机,太冲平肝气横逆,胆俞补少阳经气以安神定志,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助胃、运化水湿等。
饮食疗法
1)斑蝥煮鸡蛋:斑蝥1~2只,鲜鸡蛋1个。
将鸡蛋顶端开1小孔,塞入斑蝥,用绵纸封口,隔水蒸熟。
去斑蝥,吃蛋,宜饭后服,每日1个或隔日1个。
连服5次,休息5日再服。
3个月为1个疗程。
有破血散结结,攻毒消瘤,益气养血作用。
2)山楂炖甲鱼:甲鱼300g,山楂60g。
甲鱼去内脏去头,放入山楂煮至甲鱼肉熟即可。
吃肉喝汤,3日1剂。
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3)黄芪猪肝:猪肝200g,黄芪50g。
黄芪煮水,以此水将猪肝煮熟,取出,切片,加调料食用。
可补益气血,用于肝癌气血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