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金装宝剑藏龙口》拼音标注
xǐ chūn lái · jīn zhuāng bǎo jiàn cáng lóng kǒu
jīn zhuāng bǎo jiàn cáng lóng kǒu,
yù dài hóng róng guà hǔ tóu。
lv̀ yáng yǐng lǐ zòu huá líu。
dé yì qīu,
míng mǎn fèng huáng lóu 。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使用的宝剑上装饰着黄金,龙形纹饰的剑鞘包裹着锋利的刀刃
喜春来:曲牌名,又名《阳春曲》、《喜春风》、《喜春儿》。此调入“中吕宫”,亦入“正宫”。小令兼用。
金妆:黄金装饰。龙口:有龙形纹饰的剑鞘。
虎头:指虎头牌,皇帝颁发给从军武将便宜行事的金牌。
骅骝(huá liú):是周穆王八骏之一,骏马。
凤凰楼:宫中的楼阁。这里指代朝廷。
《喜春来·金装宝剑藏龙口》创作背景
据明叶子厅《草木子》卷四《谈薮篇》载:“伯颜丞相与张九(张弘范排行第九)元帅,席上各作一《喜春来》小令。伯颜云:‘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张弘范唱和了这首小令。据《元史》伯颜、张弘范两传,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左丞相伯颜领行中书省总兵攻宋。次年十一月,元兵分三路攻临安(今浙江杭州),伯颜率中军从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发。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三路元兵会师于临安,二月,南宋幼主出降。细玩曲意,伯颜、弘范席上作曲之事,当在1276年元兵会师临安之后。
这首小令刻画出一位古代大将威武雄壮的姿态,表现出立下卓著战功后志得意满的心情。虽仅二十九个字,却因为作者高超的技艺传达出异常丰盈的信息,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内心的描写,都生动传神。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用整饬的对句为威风凛凛的将军写形。黄金做装饰的宝剑藏在龙形纹饰的剑鞘里,一个“藏“字,欲扬反抑,带给人的是“匣中宝剑夜有声”(宋陆游《长歌行》),按捺不住绝鞘欲出的张力。玉带轻摇,红绒婆娑,虎头金牌缠在腰际,在威猛的底色上又加抹一笔俊逸洒脱之姿,一个“挂”字,金牌随身摇摆跳脱的轻快意趣隐隐流出。”金”“玉”“红”描颜色质地,“龙口”“虎头”壮气势声威,绝无一字落空。
“旌旗影里骤骅骝”与前两句的实处写形不同,转为影中传神,流光幻彩,往来驰骤,颇有“光影驰西流"(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的观感。唐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有“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骏马如飞,在旌旗耀眼斑斓的光影间倏忽而过,“骤”字言速度气势,更言风采神韵,举重若轻,把铁马漫卷的元军描述得有如天兵天将般飘洒烂漫。
最后,“得志秋,喧满凤凰楼”中“凤凰楼”可能是实景,杨果《越调·小桃红》有“玉箫声断凤楼”句,这里指朝廷、京城。这一句写凯旋还朝,举城欢腾。至此,几个画面一气贯下,一幅比一幅气势足,一幅比一幅动感强,如鼓角横吹,战鼓频催。最后,色彩、光影、音声、动静、神情等所有信息全由一个牢拢场面气氛感极强的“喧”字点化,一支首尾完具流光幻彩的小令便这样遏云而出。为了造成这样一种干净利落的表达,作者在动词的选择上很讲究。”藏”“挂”“骤”“满”,下字稳重响亮,与句尾平声的平滑清扬相衬相应,抑扬顿挫,金石铿锵,讽咏之间颇有列队前行的战阵进行曲的声势。
跟伯颜小令指点江山气定神闲的丞相气质相比,这一首的虎啸风生、奔腾驰骤正突显出一位冲杀万马军中不可羁约的勇将本色。在云一窝、月一梭叹世归隐情绪弥漫的元代曲坛,这首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夫马上之曲可称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