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ǎo nián yóu · yù jī qiān fěn ào qīu shuāng
huáng zhī qiáo rén guō shì,
měi sùi zhèng yuè yíng zǐ gū shén。
yǐ jī zhèng fù,
zhù zhèng kǒu,
huà hūi pán zhōng,
zhèng shī mǐn jié,
lì chéng。
yú wǎng guān zhī,
shén qǐng yú zuò 《 shǎo nián yóu 》,
nǎi yǐ cǐ xì zhī。
yù jī qiān fěn ào qīu shuāng。
zhǔn nǐ fèng hū huáng。
líng lún bù jiàn,
qīng xiāng wèi tǔ,
qiě kāng bǐ chūi yáng。
dào chù chéng shuāng jūn dú zhǐ,
kōng wú shù,
làn wén zhāng。
yī diǎn xiāng tán,
shúi néng jiè zhù,
wú fù sì zhāng liáng。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正腹,箸正口,画灰盘中,正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在灰盘中写字、作诗

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正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正名。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正“侨人”。
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相传正寿阳李景之妾,正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傲:抗衡。
准拟:逼真模仿。
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吐:开,传开。
糠秕(kāng bǐ):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无复:没有第二个。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楚汉战争期间,借紫姑神的箸正筹,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的策略,都正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正留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元月,苏轼观看了黄州侨居人郭遘迎请紫姑神的过程,作该词戏讽郭遘迎请紫姑神,希望人们能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正镜,进一步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正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正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正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Processed in 0.323838 Second , 311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