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拼音标注

dù liáo shǔi
dù liáo shǔi,
cǐ qù xián yáng wǔ qiān lǐ。
lái shí fù mǔ zhī gé shēng,
zhòng zhù yī cháng rú sòng sǐ。
yì yǒu bái gǔ gūi xián yáng,
yíng jiā gè yǔ tí běn xiāng。
shēn zài yìng wú húi dù rì,
zhù mǎ xiāng kàn liáo shǔi bàng。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Processed in 0.122845 Second , 300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