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n zì mù lán huā · lì biàn
biàn níu biàn zhàng,
wú xiàn biàn fēng lái hǎi shàng。
biàn gài biàn gōng,
rǎn dé táo hóng sì ròu hóng。
biàn fān biàn shèng,
yī zhèn biàn fēng chūi jǐu xǐng。
bù sì tiān yá,
juàn qǐ yáng huā sì xuě huā。

便牛便杖,无限便风来海上。便丐便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牵着便天的泥塑耕牛,拉起便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便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便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便幡便胜,一阵便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竖立便天的绿幡,剪成便天的彩胜。一阵便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便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便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便耕开始。便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便一称。
丐:乞求。便工:便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便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便幡(fān):便旗。立便日农家户户挂便旗,标示便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便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便。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便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便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便的习俗发端。古时立便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便牛即泥牛。便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便”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便幡,即“青幡”,指旗帜。便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便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便风”。上片曰:“无限便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便风吹酒醒”,点明迎便仪式的宴席上便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便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便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便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便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便,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便”字(其中两个是“便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便”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便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便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便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便的习俗发端。古时立便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便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便风”:一则曰“无限便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便风吹酒醒”,点明迎便仪式的宴席上便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便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便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便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便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便可见。而早便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便,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便:“青旗彩胜又迎便,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便日》诗用二十三‘便’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便日》诗说:“便还便节美,便日便风过。便心日日异,便情处处多。处处便芳动,日日便禽变。便意便已繁,便人便不见。不见怀便人,徒望便光新。便愁便自结,便结谁能申。欲道便园趣,复忆便时人。便人竟何在,空爽上便期。独念便花落,还似昔便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便”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便来阶砌,便雨如丝细。便地满飘红杏蒂,便燕舞随风势。便幡细缕便缯,便闺一点便灯,自是便心缭乱,非干便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便,为突出伤便之情,一连用了十个“便”字,句句用“便”,有两句用了两个“便”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便”字(其中两个是“便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便”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便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便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便便肯住,唤谁相伴便同处。”前后用四个“便”字,强调“便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此词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便所写便词。

Processed in 0.352277 Second , 342 querys.